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且长期向好,这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也是面对各种艰难险阻、重大挑战的底气。
中新社北京10月16日电 (记者 曾玥)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16日在北京举办。大会回顾了农大百廿发展历程,其国际合作实践吸引中外嘉宾关注。
“今天大会的主题是‘农业创新应对全球挑战:开创可持续未来’,这一主题精准概括了我们的共同追求。”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校长卡洛琳·克洛泽在大会致辞中分享了两校合作的案例。
2019年起,中国农业大学与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开展农业绿色发展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至今,两校导师已共同指导、培养出100多名博士研究生,在农业绿色发展多学科交叉、多主体融合、全产业链转型等跨学科重大难题中取得突破。
“这些年轻学者正在为可持续未来进行开创性探索,他们采用跨学科的方法,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范围从植物科学、动物科学与环境科学,到环境政策、经济学及技术学科。”卡洛琳说,这是两校悠久、深厚合作历史中的一个典范。多年来,双方秉持共同目标,坚定地致力于推动农业知识传播与可持续发展,携手培养新一代农业领域专家。
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合作实践的一个缩影。目前,学校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还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巴西圣保罗大学成立了“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A5)”,并持续推进建设“A5+N”体系。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福锁看来,创新、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是“农大人的精神品格”。
作为科技小院模式的发起人,他在致辞中回忆,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的青年教师带着学生来到河北省曲周县探索成立科技小院,“白天下地指导生产做实验,晚上组织农民搞培训”。“科技小院这种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方式’很快赢得了老百姓信任,也开创了我们生产一线创新科技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近年来,科技小院育人模式从农大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如今,中国农业大学已在全国30个省份落地220个科技小院,深耕粮食安全、特色产业培育等核心领域,更在全球5个国家建立了8个海外科技小院,推动农业技术国际协作。
除此之外,更大范围的农业国际合作正在落地生根:过去10余年间,通过“小技术、大丰收”“小豆子、大营养”等项目的实施,中国农业大学推动中非农业发展合作走进非洲各地,帮助非洲农业增产、营养改善和减贫增收;2022年,中国农业大学巴西圣保罗大学联合学院获批成立,成为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正式成立的第一个农业高等教育机构;日前,中国农大发起主办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会上宣布成立全球农食系统创新联盟,聚焦南南合作与能力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着眼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学校也力求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我们会更加努力,使中国成果既造福于中国人民,也造福于世界人民。”(完) 【编辑:胡寒笑】
“人民科学家”叶培建“人民科学家”吴文俊“人民科学家”南仁东“人民科学家”顾方舟“人民科学家”程开甲“人民教育家”于漪“人民教育家”卫兴华“人民教育家”高铭暄“人民艺术家”王蒙“人民艺术家”秦怡“人民艺术家”郭兰英“人民英雄”艾热提·马木提“人民英雄”申亮亮“人民英雄”麦贤得“人民英雄”张超“人民英雄”张伯礼“人民英雄”张定宇“人民英雄”陈薇“人民楷模”王文教“人民楷模”王有德“人民楷模”王启民“人民楷模”王继才“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人民楷模”朱彦夫“人民楷模”李保国“人民楷模”都贵玛“人民楷模”高德荣“民族团结杰出贡献者”热地"‘一国两制’杰出贡献者"董建华“外交工作杰出贡献者”李道豫“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
- 今日热点
-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动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发力
- 人民观点:担使命,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 新春MV《重回红旗渠》推出,3名航天员和歼-20运-20出镜!
- 断崖式降温来袭,这些防寒保暖知识要牢记
- 科普图解|国家版本馆有哪些“智慧含量”?
- 无缘世界杯8强 女足小花退场亦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