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未来十年将新建200个公园
2025-10-17 02:44:26
来源: 央视网
人工智能朗读:

北京未来十年将新建200个公园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a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96 民以食为天。。

  改造一批“潜力股”老公园 全域铺展“公园游憩活力圈”建设

  北京未来十年将新建200个公园

  本报讯(记者 王斌)昨天,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美丽北京”建设专场。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未来十年,本市将见缝插针、因地制宜新建200个公园,同时改造一批“潜力股”老公园,让公园的生态更扎实,玩法更丰富,不光更“好看”,还将更“好用”。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沙海江介绍,“十四五”期间,北京新增造林绿化34.8万亩,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5%,40处万亩以上的大片森林让平原绿海与山区绿屏交融接壤。同时,北京已建成各类公园1100个,年均接待游客超5亿人次,3015公里绿道串联绿色生活,让“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从愿景变为日常。首都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92%,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让绿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市民。

  此外,通过科学拆除围栏,全市725个公园与城市无界融通,已经建成多年的公园通过补齐服务设施实现全龄友好。随着《北京公园游憩体系专项规划》的出台,北京还将统筹休闲游憩资源,营造各类游园场景,激活绿色消费引擎,打造城市的“绿色活力中心”,构建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良性循环。

  北京持续开展绿化彩化立体化,打造“春新彩、夏浓绿、秋斑斓、冬银墨”的四季风貌,亮出大国首都的气质与“颜值”。沙海江介绍,北京已率先建成朝阳日坛、海淀曙光街道等20处花园式示范街区,东城花市大街、石景山五里坨东街等100条城市画廊,营造了海淀桥凌霄花墙、木樨地桥下生境微花园,利用城市闲置空间及城市家具建设100处“金角银边”微花园,实现街景向园景升级。北京推出花园四季文化品牌,引领园艺进家庭,推动实现覆盖市民生活全天候的花园场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

  展望未来,沙海江表示,本市将全域铺展“公园游憩活力圈”建设。到2035年,公园游憩活力圈将覆盖首都超50%的历史文化资源,超70%的市区两级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超75%的体育运动场馆以及超80%的城市重点商圈。城市级、地区级和社区级共三个层级的活力圈,将精准地打造首都城市游憩新地标、地区活力综合中心和社区邻里绿色交往中心。生态休闲型、文化体验型、特色娱乐型和日常综合型等四种形态的活力圈将为市民带来宜静宜动、宜赏宜游、可体验可消费的多元场景。

  为推动公园游憩活力圈形成规模效应,本市还将结合首都功能分区施策,打造公园游憩活力群。传统中轴线、大运河至副中心以及三山五园等首批17个活力群将集中彰显大国风范、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

  “公园游憩体系的建设不是园林绿化部门唱‘独角戏’,而是政府统筹实施、专业力量分类指导、全民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沙海江说,“我们还将创新机制,拓展市场化运营管理路径,推动公园游憩体系高质量建设与发展。”

  ·亮点·

  PM2.5浓度近四年再降近20%

  发布会上,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添透露,北京PM2.5浓度已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在2020年进入“30+”的较低水平后,PM2.5年均浓度四年间又下降了19.7%。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从晒蓝天到晒彩霞、晒星轨,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蓝天成为常态,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1至9月,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0%;优良天数达226天,同比增加18天。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土壤环境状况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据悉,本市深入实施“0.1微克”攻坚行动,深挖减排潜力,巩固“北京蓝”成效。在结构减排方面,加速车(械)新能源化。通过实施高排放车辆淘汰更新补贴、五环路内新能源物流车辆优先通行等激励政策,累计有7700余辆老旧客货车申请“油换电”补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20万辆;持续宣传解读《关于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的通告》,全市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化率达到40%。

  在工程减排方面,本市加快企业“含绿量”提升。完成夏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专项治理,督促106家企业完成VOCs低效治理设施整治提升;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一厂一策”治理、绿色绩效评价等措施,全市累计新增绿色企业924家,绿色企业比例超30%。

  “十四五”期间,北京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里程碑式突破,带来一场“看得见的幸福”之变。除了空气质量稳定达标,北京的水环境质量也大幅改善,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鸟语花香”提升城市品质。

  据悉,2024年,密云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在Ⅱ类;全市Ⅰ—Ⅲ类水质河长占比87.2%,比2020年提升23.4个百分点,增加了730公里;蜉蝣、石蝇、石蛾等对水环境敏感的指示物种频频“现身”凉水河、亮马河等平原区河流,表明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无价之宝”密云水库守好生态底色,“雁点青天”雁栖湖铺展碧波画卷,“蓝绿交织”清河之洲勾勒滨水诗意,“水岸风情”亮马河焕活水岸生机,美丽河湖“水秀而可近、岸绿而可亲”。

  此外,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2020—2024年,北京累计记录各类物种7121种。随着生态环境改善,越来越多的小动物用“脚”和“翅膀”为北京“投票”,北京雨燕种群规模已超万只;丹顶鹤、白枕鹤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现身密云水库;延庆野鸭湖湿地迎来沙丘鹤身影;官厅水库单日监测到小天鹅、赤麻鸭等迁徙候鸟近2万只;大鸨连续多年在通州越冬。公园总数达1100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进一步提升,森林走进城市、绿色遍布乡村,“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正在生动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篇章。

  陈添表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市PM2.5浓度为2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0%,优良天数226天,同比增加18天;地表水国控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超过9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实现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展顺利,预计到年底,将超额完成国家要求,实现高质量收官。这份实打实的生态环境答卷,不仅切实提升了城市品质、厚植了发展底蕴、增进了民生福祉,更将为“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交通行业能耗总量下降约22%

  据北京市交通委副主任李泽钧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交通行业能耗总量约为118.7万吨标准煤,预计全年控制在246万吨左右,较“十三五”末期下降约22%。目前,全市交通行业新能源车保有量为12.2万辆,新能源化率45%,与“十三五”末相比提升了25个百分点,行业新能源化进程取得显著进展。

  据悉,“十四五”时期,本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优化调整公交线网,改善慢行出行环境,吸引公众绿色出行。截至2025年8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879公里,年客运量突破36亿次;地面公交围绕“饲喂接驳+多样化服务”的功能定位不断优化,与轨道交通50米内换乘比例达到90%;累计完成404公里慢行系统改造和16个慢行示范街道建设,市民骑行体验良好、认可度高。

  此外,本市持续拓展MaaS服务场景和碳普惠激励活动,累计签发碳减排量46万余吨。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由“十三五”末的74.0%提升至75.6%,绿色出行已成为市民的首选,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从源头得到有效降低。

  李泽钧表示,本市通过一系列政策,如公交车辆更新购置财政补贴、出租汽车“油换电”资金奖补、老旧货车和大中型客车报废更新补贴、新能源货车昼运通行证等综合施策,推动交通行业车辆新能源化。目前,本市地面公交车新能源化率已达到80%,巡游出租汽车(除个体车辆和社会保障车辆外)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达99%,车辆新能源化为碳减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市不断调整运输结构,构建“铁路+新能源货车”的绿色运输“一条链”。据了解,“十四五”时期,本市重点聚焦矿建材料、钢材、煤炭等大宗物资以及米、面、粮、油等重要生产生活物资,持续推进货物运输“公转铁”。区域化多式联运发展模式逐步成熟,“平谷—莫斯科”中欧班列、“房山—塔什干”中亚班列实现常态化开行,北京—天津港的海铁联运班列发运频次不断加密。2025年1至7月,全市绿色到发占比为11.52%,同比增长0.49个百分点,共实现1369.6万吨货物“公转铁”,PM2.5减排14.8吨,氮氧化物减排2586.4吨,碳减排33.9万吨。

  水资源利用效率居全国首位

  市水务局副局长伊锋介绍,“十四五”期间,在全市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全市生产生活年用水量始终保持在30亿立方米以内。预计2025年年底,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由“十三五”末的10.55立方米降至8.4立方米以内,即1立方米水可以创造出约1200元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首位。

  本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战略储备和调配,形成外调水和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五水联调的保障格局。五年来,北京累计接收南水53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由“十三五”末的1300万增至1600万。

  同时,本市强化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平原区地下水位连年回升,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面清零。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提升至40%,比“十三五”末增长一倍。全市日供水能力达1000 万立方米,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

  此外,在水环境方面,本市接续实施城乡水环境治理行动,加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垡头、五里坨等污水处理厂,新建台湖总部基地、稻香湖二期等一批再生水厂,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800万立方米/日,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显著提升,黑臭水体、劣V类水体实现动态清零,河湖水域成为鸟类迁徙驿站和栖息乐园,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种频现多个水域,绿水青山成为大国首都的靓丽底色。

  在水生态方面,本市严格水生态空间管控,实施母亲河复苏“一河一策”,统筹多水源跨流域生态补水,全市五大河流连续五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河湖复苏北京案例被评为全国典型示范。全市水生态监测站点由“十三五”末的66个增至245个,建立全国首个水生生物智能识别自动监测站网,主要河流、湖泊、水库都有了专属健康“体检报告”,全市水生态健康水平不断提升,水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 【编辑:于晓艳】

[编辑:葛雯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