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晋北黄土高原唢呐韵悠长 青年传承古调焕“新声”
时间:2025-10-25 17:54:15来源:中国新闻网责任编辑:施少伦

《欧美裸照一区二区三区》

  中新网忻州10月25日电 题:晋北黄土高原唢呐韵悠长 青年传承古调焕“新声”

  中新网记者 杨静

  晋北黄土高原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这片被誉为“八音之乡”的土地上,唢呐艺术历经数百年传承,如今,在青年演奏家张桐与巩茂的坚守与创新中焕发新生。师从著名唢呐演奏家梁福德,二人以民间根基融入专业技法,将定襄唢呐艺术推向国际舞台。

  从民间到专业的蜕变

  1991年出生的张桐,自幼受父亲张二廷影响,9岁开始学习唢呐、管子、口琴等民族乐器。他回忆道:“父亲是民间艺人,我从小耳濡目染。父亲那辈民间艺人也没有曲谱和基本功,全凭口传心授。”

张桐、巩茂与团队乐手正在排练中。 杨静 摄

  为追求更高技艺,13岁的张桐考入忻州地区艺校,从学习打击乐培养节奏感开始,后转入山西省艺校拜师梁福德。“梁老师第一课就是让我改掉民间习气,转向专业道路。”张桐说,在梁老师的帮助下,他完成了“从民间到专业”的蜕变。

  比张桐年长8岁的巩茂,同样因梁福德老师的指导走向专业道路。巩茂的起点是乡土卡拉OK与村里老艺人的言传身教,“那时觉得唢呐七八个孔简单,一学才发现很难。”15岁开始,巩茂便辗转于老艺人之间自学唢呐,直到在太原比赛时被担任评委的梁福德发掘。

  “梁老师说我‘这娃娃不错’,从此我便跟随梁老师开始系统学习专业技巧。”巩茂坦言,这段经历让他“提升了不止一个台阶”。如今,他已成为晋北地区著名唢呐演奏家,并多次在国际舞台获奖。

  艺术追求:情感为魂乡土为根

  “在我看来,情感是唢呐艺术的灵魂,技巧也不可或缺,二者结合方能完美。”张桐认为,唢呐艺术根植于民间传统,当前专业化的演奏体系均源自民间采集,本质仍属于民间文化。巩茂认为也是如此:“我们的创新始终以乡土文化为根本。”

  近年来,二人多次随山西省相关部门前往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让唢呐成为跨文化对话的“硬通货”。在国际舞台上,唢呐也屡屡震撼外国观众。

图为张桐排练室展示的乐器。 杨静 摄

  张桐回忆:“外国评委们拿着我的大唢呐爱不释手,说从未见过如此音色。他们对我们的民间乐器表现出极大兴趣,尤其对其爆发力和音色感到震撼。”

  “唢呐等中国民乐在国外的表演场面极具视觉冲击力。”张桐说,“当时觉得非常自豪,这种文化传播不仅展示了中国乐器的艺术价值,也让世界看到了家乡山西定襄八音会的深厚底蕴。”

  传承使命:百人学堂与线上传播

  自七年前与职业学校合作以来,张桐与巩茂二人如今都在艺术学校任教。张桐说:“唢呐是最难学的乐器,需要耳朵、手指和气息的配合。”他期望学生能超越自己这一代,但也指出年轻人贪玩是普遍挑战,“若能克服坚持下去,成就会很高”。

  巩茂则表示,要把老艺人的技艺传承下去,哪怕微薄之力。目前,他们的学生已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百余人。二人还积极组织民间艺人成立演出团队,融入电吉他、电子琴等现代元素,以吸引年轻学员。此外还利用新媒体发布演出视频,让唢呐艺术触达更广受众。

  对于唢呐的未来,张桐计划“毫无保留地教学,通过各方努力让唢呐传承下去”。巩茂则希望“既保留传统风韵,又加入现代元素,让民乐登上更大舞台”。两位艺术家都希望通过创新与坚守的结合,推动唢呐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完)

【编辑:张子怡】

图片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白剑锋介绍,此研究通过专利大数据分析,重点明晰了分子标记育种、生物育种、基因编辑育种关键技术的专利布局、发展路线、专利风险,并对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跨国育种公司的专利布局状况进行研究,研判其在知识产权方面对我国分子育种行业的影响。《欧美裸照一区二区三区》  “台胞过大年”联谊活动、主题雪雕等冰雪体验活动、两岸青年羽毛球邀请赛、参访青创基地和台资企业、探访牧民之家和少数民族部落……本届冬令营为期2个月,内容丰富多样,在两岸多地及澳门设置分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

相关报道
分享到:

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主办 网站编辑部信箱:[email protected] | 招聘启事

Copyright 2015 www.chinapeace.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14028866 号-1 中国长安网 © 2023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