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几乎在每一项指标上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中新网酒泉11月1日电 题:小鼠飞天 揭秘中国空间站首个小鼠实验
记者 马帅莎
10月31日晚,4只实验小鼠随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开启“太空之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受访时表示,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开展啮齿类动物在轨饲养及实验研究。
小鼠如何安全飞天?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研究员黄昆表示,小鼠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哺乳类模式动物,具备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体型小、繁殖周期短等优势,是开展生命体空间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和繁衍研究的理想对象。
据悉,开展小鼠实验的装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制,该装置已随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提前到达中国空间站。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承担小鼠的筛选、训练,与装置配合开展匹配实验,发射前的样品加载和制备,以及小鼠返回后的科学研究工作。4只小鼠雌雄各2只,它们被装入上行生保支持装置后,由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送上太空。
李天达表示,从“把活生生的小鼠安全送上天”,到“在空间站里养好它们并获取行为学图像数据”,再到“把小鼠成功带回地面”,这就像一场高难度的接力赛,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太空小鼠实验如何开展?
据介绍,抵达空间站后,航天员会将小鼠实验单元转移安装到专用的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中。该装置可以自动提供水和食物,还能通过可见光和红外相机拍摄小鼠行为视频,实时监测小鼠空间行为、生活节律等。
在轨饲养5到7天后,小鼠将随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供科研团队开展进一步科学研究。科研人员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小鼠进行外观检查、行为学测试和解剖,并建立“样本的身份证系统”,从样本取出那刻起,怎么标记、保存、运输,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记录,确保每一份组织样本都能追溯到来自哪只小鼠和具体时间点。
李天达说,本项实验将研究小鼠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性和应激响应规律,包括从行为、生理到分子层面的系统性影响。
据悉,这次实验联合了国内六七家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有研究骨骼肌的,有专注免疫的,还有分析行为的。李天达表示,本项研究有望填补中国在空间小型哺乳动物实验领域的空白,为未来长期太空探索提供基础数据,同时通过共享样本和数据,推动空间生命科学的整体发展。(完) 【编辑:张家翰】
纽约的结构工程师马蒂·利维在分析了土耳其被毁建筑物的照片后称,这些混凝土砌块结构在建造时并未具备晃动而不倒塌的能力,而且可能没有足够的钢材来加固混凝土。。
- 今日热点
- 【网络中国节·春节】东湖评论:稳粮保供让“希望的田野”充满生机与活力
- 2022世界流感大会王辰: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绝不能轻视流感
- 新华独家长春市南关区“新春第一会”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 Chinaprocesaa14.000sospechososdedelincuenciaorganizadaen2022Spanish.xinhuanet.com
- 20年治不好的头晕心悸竟是这种颈椎病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