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目录:第一部分:这个世界还好吗陈丹青:中国人太能干反而该少做事傅佩荣:我们为什么要活着麦家:国家是个人命运的一部分杨丽萍:现代人不清楚自己的文化属性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黑洞野夫:伟大的作家无法不书写黑暗齐邦媛:文学不能重建城邦,但能安慰人苏童:我们仍然在人性的黑洞里探索马原:诺贝尔文学奖早已不了解世界第三部分:柔软让你倾听整个世界严歌苓:每个作家都要有同情的耳朵池莉:我天生就是雌雄同体的作家翟永明:诗歌在世俗层面完全没用蒋方舟:我不是女性知识分子第四部分:在身体和心灵的孤岛上阿来:变成了外来者的形容词梁鸿:农民在城里找不到归属感张大春:眷村已成为政治符号,不值得缅怀廖信忠:台湾人没有优越感第五部分:一颗不肯媚俗的心白先勇:我是个作家,迫不得已救昆曲孟京辉:中国戏剧缺少胡玩胡闹的胸怀姚谦:唱片死了,音乐还活着陈坤:我不愿享受被人谈论的娱乐价值
国庆中秋假期,京杭大运河畔,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工地热潮涌动:巨型塔吊舒展长臂,将钢筋“搭积木”般精准吊装至作业面,挖掘机轰鸣着抚平土方,混凝土搅拌车往来穿梭……亚洲最大“水上立交”的钢铁骨架,正从江淮水网间拔节生长。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自去年4月启动建设、12月实现截流后,已全面进入施工高峰期。
“为破解大型水利工程施工周期长、难度大的难题,我们创新采用模块化拼装方式,把整体结构拆分成10个组件分步推进。”淮安枢纽建设处副主任王洪玉介绍,目前项目正集中攻坚前6个模块,预计2028年完工。
这份守护淮河安澜的力量源于淮安千年治水史的深厚积淀。地处淮河与大运河交汇处的淮安,曾因黄河夺淮失去了淮河独立入海通道。长久以来,“淮水安澜”一直是淮安人代代相传的期盼——从明清清口枢纽“束水攻沙”,到新中国苏北灌溉总渠与实施“分淮入沂”工程,治水接力从未中断。
2003年,淮安枢纽一期建成投入使用。这座当时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彻底结束了淮河800多年无独立入海通道的历史,当年便迎来“实战大考”:淮河流域遭遇自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刚完工6天的枢纽被紧急启用,33天连续行洪中,43.8亿立方米洪水经此东流入海,直接避免洪泽湖周边30万群众转移,用实绩筑牢“守护之盾”。
这座巨大工程既能防洪,又能兼顾运河航运。乘电梯登上安澜塔三楼,“水上立交”的精妙设计尽收眼底:上层,京杭大运河犹如一条碧绿绸带悬空而过,80米宽的航槽内波光粼粼,千吨级货船鸣笛穿行,宛如“云端漫步”。这流动的图景,正是淮安发力“枢纽经济”的生动注脚,在公铁水运输成本5:2:1的优势下,这条“黄金水道”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货物需求,更吸引了中天钢铁、益海嘉里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生根。
视线下移,下层15孔巨型涵洞悄然隐入水中。一旦汛期来临,洪水便会以每秒2270立方米的流量从涵洞中奔涌而出,一路东奔黄海。“水上立交”默默守护着整个淮河流域安全。
“‘水上立交’的核心正是这‘上槽下洞’的立体格局,让运河航运与淮河泄洪‘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王洪玉说,二期工程将在一期北侧扩建,沿用这一成熟结构,新增30孔泄洪涵洞,设计行洪流量提升至7000立方米/秒;上部航槽延长至251米、拓宽至90米。洪泽湖的防洪标准从“百年一遇”提升至“三百年一遇”。
江苏“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背后,藏着无数水利工程的硬核托举。在淮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庄严承诺,正一步步转化为防洪与航运并重的生动实践:2024年,全市完成水利投资73.71亿元、水运投资20.15亿元。“安澜水网”与“黄金水道”比翼齐飞的新图景正逐步呈现。
五年来,淮安市水运投资占全市交通总投资比重从9%跃升至22%,连续三年超20亿元;2025年,13个水运工程同步在建,创下了该市水运工程建设的历史之最。随着淮安枢纽二期工程的稳步推进,一道更坚固的防洪屏障与一条更高效的内河航道共同筑牢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之基。(人民网记者 马晓波) 【编辑:梁异】
两个小时内,北京市人大代表李娟一边认真聆听居民的建议,一边仔细记录。。
- 今日热点
- 水墨山城 诗意舞钢--河南频道--人民网
- 首页国新动态国际传播
- 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845亿美元
- 家乡新事丨山东诸城:城市治理有了新拍档
- 襄阳市新增5处省级水利风景区
- 印尼大师赛国羽2金2银,年轻球员新春送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