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文化是灵魂。”
一个多月前盛大阅兵仪式所激发的爱国情感仍然炽热。10月的北京,秋意正浓,天安门广场红旗猎猎,人们在这里感悟历史与文化,满怀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自豪。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话语,激荡起亿万人民的爱国情、报国志。
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思想光辉照亮奋斗征程。
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
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博大文化胸怀和鲜明实践品格,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文化实践中不断彰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气壮山河——
《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经典歌曲连唱,串联起从苦难觉醒到浴血抗争、再到走向胜利的壮阔历程。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感人至深——
“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
“如今,中国人的天、中国人的地、中国人的海,都是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
歌曲中,有14年抗战的艰苦卓绝;话语里,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赓续传承。
“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
…………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今年,《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和第二卷等相继出版发行。广大党员干部深学细悟,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村庄庭院里,说家常讲政策;旅游景区内,打快板道传承……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当地摆放便民小马扎,建设“明理胡同”,用接地气、有生气、富有吸引力的大众话语,架起科学理论通向群众的桥梁,把党的好声音化作社会最强音。
浙江安吉宣讲团深入乡村、走近群众,宣讲“两山”理念;重庆“小院讲堂”把“讲理论”与“讲故事”相结合,让群众听进心里;《强信心 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等通俗理论读物,“电影党课”“音乐党课”等,创新又走心,赢得群众点赞;中央主要媒体推出重点栏目和融媒体产品,理论普及半径持续拓展……
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置于全方位、系统性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格局中,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9月3日,天安门城楼。习近平总书记来到6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身边,微笑着俯下身,同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这一握,情深意重。
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新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和“最美人物”持续涌现,他们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高尚情操,引领着全社会尊崇英雄、见贤思齐。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
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名单在今年5月揭晓。“文明城市创建让我们得到实惠,政府下了绣花功夫,服务更上层楼。”家门口的菜场面貌焕新、街道干净整洁,安徽省淮南市市民周女士说。
文明创建,人人参与,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在群众身边发生着。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新时尚,主动让座、文明用语、礼让行人等现象更加普遍;移风易俗、喜事新办成为乡村文化新名片;一个个家庭弘扬优良家风,为小家谋幸福、为大家送温暖……
文明种子播撒,文明风尚形成。真善美大力弘扬,正能量广泛传播。
今年7月8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恢复开放,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全景展现14年艰苦抗战的光辉历程。观众在这里驻足、深思,缅怀革命先烈,感悟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在博物馆鉴古励今,在图书馆读书充电,在文化馆听课学艺……目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以上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10万余家实体书店、58万余家农家书屋、17.7万家职工书屋遍布城乡,人民群众学习热情、文化素养不断提升。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人民的思想境界不断提升、精神状态更加昂扬奋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全民族以更加自信有为的精神状态踏上新征程。
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传承,从未中断。
“中华文明里能看到历史的深厚积淀”“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湖北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习近平总书记慢步细看,且行且思。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中华文脉开枝散叶、生机勃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如何让这“精神命脉”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更丰厚的滋养?
“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
伊河两岸,灯光渐起。夜幕下远望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仿佛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璀璨光影背后,是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努力。作为中国石窟寺遗存的典型代表,保护不仅在于石窟本身,更在于其周边形成的涉及造像、寺院、观游、文学等人文生态。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总规模近4000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在传统院落民居里,看纳西原生态歌舞,写东巴象形文字……玉龙雪山下的丽江古城,古今交汇,活力十足。
一座座呼吸着的古城、一条条流淌着的古街,都被精心呵护,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四川阆中古城的“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延续至今,4万多居民与古城相契相守;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吸引人们体验“苏式生活”。
放眼全国,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为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蓝靛靛染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勇妹守在染缸边,搅动着一汪靛蓝染液。“发酵得正好,颜色很纯正。”向前看去,她身上的靛蓝围裙,已和身后晾晒的侗布融为一体。
古法侗布缝制的手提包、蓝靛染丝巾、刺绣挂画,很古朴也很时尚,既传统又流行,正在“圈粉”更多年轻人。
古朴气韵,离不开妥善保护;时尚气息,得益于创新创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老手艺、老曲目、老习俗成为群众就业增收新亮点。
今日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
今年5月18日凌晨,国宝文物子弹库帛书二、三卷结束79年的海外漂泊回归祖国;
今年7月11日,中国申报项目“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六十项世界遗产……
这一幕幕,见证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护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等深入实施,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考古热”“非遗热”“古籍热”蔚然成风……
文化传承发展在新时代展现新气象,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绽放新彩。
文化自信昂扬民族复兴精气神
银饰璀璨、苗绣雅致,T台上,身穿民族服饰的阿妈、阿伯和孩子们依次走来,闪光灯不断。在贵州凯里,“村T”的热度不断发酵。贵州的非遗还走进新加坡、阿联酋等,掀起一股股“最炫中国风”。
今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村T’把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在世界的眼前,特别自豪。”71岁的凯里市凯棠镇凯棠村村民顾彪说。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文化的脉搏强劲跳动,文化自信昂扬民族复兴精气神。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等影片上映,中国美术馆举办专题美术作品展,一系列展览和文艺活动筑牢民族记忆、激荡家国情怀。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转化为文艺作品中的生动故事,打动人、感染人、鼓舞人。网络文学《陶三圆的春夏秋冬》描摹山乡巨变,话剧《炉火照天地》展现工匠精神,影视剧《大山的女儿》《山花烂漫时》刻画新时代奋斗者的坚韧与信念……
广大文化工作者把守正创新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原创力不断提高。
科技赋能文化,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自主研发的“动态水墨渲染引擎”,让传统水墨晕染效果融入3D动画;文旅融合发展,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千余人与“李白”隔空对诗,累计观众破百万人次;国潮点亮幸福生活,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受到年轻人追捧,“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达141510亿元,同比增长6%。
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外国人玩转中国功夫、“洋面孔”说四川话、机器人服务赛事……在四川成都举行的世运会赛场内外,不少外国运动员切身体验中国文化魅力与城市活力。
印度选手纳玛塔·巴特拉说,她从2015年开始练习武术,刚开始是为强身健体,后来慢慢爱上了武术背后的中国文化。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故事,精彩的中国需要精彩的讲述。
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出海,为讲好中国故事开拓出全新路径。《黑神话:悟空》走红全球,掀起“西游热”;《斗罗大陆》《庆余年》等网文作品被国外图书馆收录;相关网剧海外热播。它们以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让全球受众感受中国的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
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读懂中国”国际会议、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共同勾勒出全球文明发展的新图景。
以交流超越隔阂,以互鉴超越冲突,中华文化在与世界文明共绘新篇的历程中,让世界看到一个古老文明海纳百川的气度。
丰硕成果的背后,是一支日益壮大的人才大军的托举。
浙江美术馆馆员刘佳波是舟山定海区干览镇新建村的文化特派员,他策划举办了“村民画室”,培养出30余名渔民画家。渔民画取材于原汁原味的生活,深受游客喜爱。在浙江,1500余名文化特派员深入基层,组建了近4000支文化队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
中国文联实施全国中青年文艺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青年海外研修工程,开展“艺苑撷英”展演,推进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审,让人才成长有路径、有舞台;
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10年共举办1400余期研培班,直接培训5.1万人次……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
文化的力量,磅礴浩荡。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我们一定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用日新月异的创新创造,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报记者 郑海鸥 何思琦 李卓尔 【编辑:史词】
版本:5.1.7
更新时间:2025-10-08 05: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