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终于在2021年8月20日出台,作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制度回应,个人信息保护法外引域外立法智慧,内接本土实务经验,熔“个人信息权益”的私权保护与“个人信息处理”的公法监管于一炉,统合私主体和公权力机关的义务与责任,兼顾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奠定了我国网络社会和数字经济的法律之基。
中新网天津10月9日电 (江莹)“天津市21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实现精神科门诊全覆盖,16个区均建成‘区—街(镇)—社区(村)’三级服务网络,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筛查—咨询—转诊—随访’一体化服务。”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9日,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精神卫生服务年暨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新闻发布会,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刘先夺在会上介绍,天津市为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市民提供精准心理关爱,通过取消门诊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和免费服药等政策,大大减轻患者负担。
据介绍,天津将促进全民心理健康作为民生保障的重点工程,围绕“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全人群”的关爱目标,持续完善体系、提升能力、扩大覆盖,并积极运用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等信息化手段,努力打破时空限制,确保服务触手可及,形成“专科引领、综合协同、中西并重”的多元发展格局。
同时,通过“培养、引进、培训”三管齐下,不断壮大专业队伍。目前,天津市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已达945名,每10万人口拥有量提升至6.93名,稳居全国前列。同时,建立“市级专家下沉带教”长效机制,每月组织专家赴基层坐诊、教学查房,依托远程平台开展常态化指导,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服务能力的“全域提升”。
此外,在聚焦重点人群方面,天津为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市民提供精准心理关爱。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构建了“发现—诊断—治疗—康复—回归”的全周期管理模式,社区规范管理率高达95.32%。在全市范围建设社区康复站,助力患者重建生活技能,回归社会。并为重点人群量身定制服务,包括为孕产妇提供围产期心理支持;为青少年建立“医教结合”心理守护联盟;为在职人群开展压力管理培训;为老年人将抑郁、痴呆筛查纳入基本公卫服务,65岁以上人群筛查评估率稳定在85%以上。目前,天津已建成覆盖区、街(镇)、社区(村)的三级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累计提供服务超4.56万人次,成为市民身边的“心理港湾”。
刘先夺表示,天津将继续筑牢网底、提升质量、扩大覆盖、优化体验,努力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需要时,获得有尊严、有温度、有品质的精神卫生服务,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心”力量。(完)
【编辑:李润泽】近年来,随着北约将目光转向亚太地区,法国也加紧向亚太地区投入军力。。
- 今日热点
- 中国共产党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大容量储能的全钒液流电池
- 越夜越动听音乐MY乐地20180202
- 铁树银花、流光溢彩贵阳“蓬莱仙界”年味浓
- 澳专家:中国亚太地区影响力将重新提升(3)
- 西安市加快建设“1小时通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