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2》成功突破了“白人至上”的身份垄断和个人主义的叙事垄断,有机结合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全人类求同存异、团结互助等精神内核,展现了中国人“安土重迁”的家园意识、“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使命、“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中新网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技馆10月12日向媒体发布信息说,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由中国科技馆与中国煤矿文工团联合出品的原创沉浸式舞台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10月12日至17日走进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举办为期6天的公益演出。
作为该舞台剧2025年全国巡演的收官之站,《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西藏巡演将以“科学+艺术+文化”的融合形式,为西藏各族群众呈现一场贯通古今、连接中西的科学文化“盛宴”。
《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剧目以北宋1054年“天关客星”观测记录与当代高能天文学中“标准烛光”——蟹状星云的研究为主线,通过北宋科学家苏颂、司天监官员杨惟德与当代“拉索”科研团队展开精神联动,在剧中构建出一场跨越千年的科学对话。
《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于2024年国庆节首演,2025年剧目在编创上全面升级,进一步突出科学家精神的代际传递。剧中现代部分聚焦以“拉索”团队为代表的当代“追光者”,展现他们从西藏羊八井到四川海子山,在青藏高原上建立起全球海拔最高、灵敏度最强的宇宙线观测站,对蟹状星云开展的突破性精确测量等科研征程。
这次西藏巡演之前,2025年7月,《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在乌鲁木齐连演六场,献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又在中国科技馆完成10场驻演。
中国科技馆表示,《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西藏巡演不仅是一次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展示,更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走进高原、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同时,通过推动优质科学文化资源向高原地区延伸,进一步助力雪域高原民族团结进步和各族民众科学素质提升,在文明传承中点亮科学之光。(完)
【编辑:刘阳禾】2007年,他开始种植白茶,从卖青叶“单打独斗”到成立吟诗茶叶专业合作社经营“吟诗”品牌,经过10多年发展,他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而且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2019年的收入突破了100万元。。
- 今日热点
- 建设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评论员观察)
- 学者文章:乌克兰不应成为东西方前哨
- 外媒关注:上海迪士尼全球率先恢复营业
- “农村防疫公益行动”将走进广西农村地区
- 小份菜 新时尚
- LAINICIATIVADELAFRANJAYLARU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