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91黄 “育新”也很重要,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等领域。摄
中新网济南10月10日电(周艺伟 梁犇)记者9日从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山东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将法治建设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从优化营商环境到守护民生福祉,从强化地方立法到推进涉外法治,山东全方位固本兴新,筑牢法治基石。
制度创新,筑牢营商环境“基石”
以制度创新破除发展壁垒,山东持续擦亮法治化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山东省委依法治省办副主任,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杨增胜介绍说,该省通过修订《山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若干措施》,清理涉不平等对待企业的法规政策,从制度上为企业松绑减负。
在执法实践层面,山东部署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和涉企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整治“四乱”执法突出问题,让企业在公平法治环境中安心经营。五年来,山东依法审结破产案件9942件,指导帮助16.8万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65万条,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杨增胜表示,山东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持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五年来,该省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3.61万件,其中2024年受理4.56万件,较2021年增长170%,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有效发挥。
山东司法质效和公信力也在持续提升。五年来,山东法院审判执行收案1063.4万件,结案1016.2万件,居全国前列;山东省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3.3万件,发出检察建议2.76万件,提起诉讼2481件。此外,山东还建成6万余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五年来提供法律咨询、公证业务等服务818.3万件次,让法治服务触手可及。
精准立法,赋能产业精准发力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地,山东构建特色立法体系。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山东制定黄河保护条例、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等,修改黄河河道管理条例、黄河防汛条例等法规,指导沿黄九市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主题协同立法,形成黄河保护法规集群;同时出台《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健全新兴产业培育、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制度,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注入法治动能。
在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方面,山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徐金妹介绍说,近年来,该省制定修改了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专利条例、大数据发展促进条例等法规,涵盖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等领域,为促进新动能集聚、新业态涌现、新产业壮大提供法治支撑。
“去年出台的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提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今年制定的开发区条例,推动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徐金妹表示。
同时,山东积极推进“小快灵”立法,如今年出台的《关于确定有关项目用海审批权限的决定》,仅用4条决定就解决了用海审批权限问题,为新型项目用海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效法治保障;指导有关地市出台枣庄石榴、滨州冬枣、菏泽牡丹等特色产业专项法规,以立法赋能乡村振兴与文化“两创”。
涉外法治,护航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山东加强涉外领域制度建设,为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驾护航。山东省委依法治省办成员,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田秀娟表示,该省出台《山东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印发《关于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实施意见》《外国人来山东工作便利化服务若干措施》等文件,发挥“山东稳外贸稳外资服务平台”作用,“一企一策”解决企业困难诉求。
田秀娟说,山东充分发挥国际贸易摩擦法律服务团和应对摩擦工作站的作用,五年来共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案件440起,涉案金额103.2亿美元。同时,山东健全对外贸易知识产权保护调查机制,持续开展“助企远航”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专家齐鲁行活动,五年来,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山东分中心主动预警企业220家次,为105家企业开展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指导。
在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山东高标准打造济南中央法务区涉外法律服务中心、青岛中央法务区涉外法务区,建设集诉讼、调解、仲裁、翻译、域外法查明等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涉外法律法务平台;积极搭建涉外法律服务线上线下平台,分行业分领域建立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名录,精准对接企业涉外法律需求。
回望“十四五”时期,山东以制度创新筑牢营商环境“基石”,用精准立法赋能国家战略落地与产业升级,强化涉外法治建设护航高水平对外开放,更以司法质效提升与公共法律服务延伸守护民生福祉。五年间,山东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政法实践,将法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筑起坚实法治保障。(完)
【编辑:于晓艳】
下载央视网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