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morning@hjmorning

2025-10-10 14:52:56 来源:第一记者
1522米的深海“源火”,点燃了什么?|羊晚快评 《hjmorning@hjmorning》中国空间站建设稳步推进,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返回地球,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这些成就让中国走在全球太空探索的前沿,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重要贡献。《hjmorning@hjmorning》

崔原豪说,这是因为算力不足以支撑数字空间长时间地拟算。

  从钻木取火到聚光生火,人类取火方式的演变见证着文明的进步。而这一次,十五运会“源火”的采集,将人类取火的场景推向了新的维度——1522米深的南海海底。

  这并非科幻想象,而是真实的历史性突破。9月18日,“源火”采集团队搭乘“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抵达南海“海马”冷泉区,“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下潜至1522米的南海海底,科研人员远程精准操控机械臂持采集舱,采集冷泉口溢出的可燃冰及伴生气。可燃冰在降压作用下被“唤醒”,分解产生的甲烷气体成为“源火”气源。随后,科考船上的光伏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传输到海底,引燃气源获取“源火”。

  为什么要去那么深的海底采集“源火”?这背后,藏着比点火更深远的用意。

  这簇火,是深海科技的“展示窗”。首次利用深海遥控潜水器集成搭载“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在超深水海底远程精准引燃可燃冰获取“源火”,并以超高清设备记录展示采集过程。这一系列复杂操作,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深海探测进入、清洁能源勘探等领域的前沿性进展,也是我国深海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

  这簇火,是绿色办赛的“承诺书”。有别于传统火种,“源火”以可燃冰为燃料,以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海底引燃,这一簇“水火相济”的奇观,把绿色发展的理念用最炽热的方式呈现在世界面前。绿色发展不是口号,而是融入细节的行动。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在追求体育盛会精彩的同时,更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为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树立了绿色新标杆。

  这簇火,也是融合发展的“同心结”。这火来自南海北部海域,由粤港澳三地的代表一起点燃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盆,再引入火种灯分赴港澳广深四城。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连接,更是精神与梦想的汇聚。随着跃动的火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迸发澎湃活力,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发展脉搏真正实现同频共振。

  因此,当全运圣火在南粤大地传递,那簇源自1522米深海的火焰早已超越“火种”的物理意义。它点燃的,是一个国家探索未知的勇气、践行绿色发展的定力,更是推动区域协同的魄力。而这,也正是我们向深海采集“源火”的时代答案。

  文|李妹妍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梁异】

“嫦五”带回的1731克月球样品不断迎来新发现,揭晓更多关于月球的秘密。
当时对南昌起义领导人的排名还没有定论,提纲中领导人的排名为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

该项目作为安徽医科大学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百年工程、重点工程、基础工程,既是学校开放办学的重要支撑,又为学校高质量打造世界医学教育新高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契机。。

(责任编辑:麦克鲍力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