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任正定县委书记时,结合实际走开符合正定特色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新路,极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10月10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民政事业发展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参与发布会的记者们围绕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重点、亮点工作展开提问,回顾整场发布会,有三个方面内容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十四五”期间,我国兜底民生保障网越扎越密实。在困难群众保障方面,基本建成了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对象已从低保、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延伸。在困境儿童保障方面,把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纳入国家保障和关爱服务范围,提高孤儿等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另外,各类困境儿童在医疗、教育、心理关爱等方面也有了更好的保障。
更多的民生保障正在惠及更广大的困难群体。比如,在残疾人福利方面,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有了明显提高。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体系正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健康监测、服务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为残疾人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照护服务。
第二,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加速构建。目前,全国老年助餐点达到了8.6万个,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吃上“热乎饭”。“十四五”期间,我国完成了200多万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通过在家里安装扶手、智能设备等,让老年人居家养老更加便利。
为了解决失能老人照护的痛点,不再出现“一人失能 全家失衡”的情况,在“十四五”期间,全国近800万张养老床位中,护理型床位的比例比“十三五”末有了大幅增长,占比超过65%,这意味着养老机构可以满足更多高龄失能老人的刚性照护需求。为了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负担,我国还首次面向全体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经过评估之后,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每月可以领取补贴。
第三,百姓关切的专项社会服务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十四五”期间,全国建成了1万多个公益性公墓,持续推进惠民殡葬。再比如,婚姻登记实现了“全国通办”,新人领证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婚姻登记点办理,不再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另外,针对我国乡村地区“有地无名”等现象,“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命名乡村地名达到70多万条,不仅方便了百姓出行,还促进了“快递进村”“山货进城”,助力乡村振兴。
“十四五”期间,民政事业的发展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编辑:田博群】
为充分发挥执行职能作用,精准服务保障江西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江西法院梳理了近五年的案例,筛选出了一批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充分发挥执行职能作用,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执行典型案例。。
- 今日热点
- 光影十年精彩呈现北京国际摄影周文献展(2013-2022)拉开帷幕
- 【光明论坛】鲜明亮出用人标尺,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 创元财讯通手机版下载
- 消费市场活力迸发黑龙江“烟火气”加速回归——来自消费市场的一线观察
- 去年共批准55个国产创新医疗器械
- 合肥“提信心拼经济”九条政策措施部分实施细则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