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为何依然需要这颗“红星”?
“在那些献身于他们认为完全正义的事业的人们身上,我强烈感受到了充满活力的希望、热情和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美国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这样记录他采写《红星照耀中国》(中译名《西行漫记》)一书的感受。
88年前,斯诺观察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斗争后写成《红星照耀中国》,在西方读者中引起轰动。88年沧海桑田,斯诺笔下的那颗红星,不仅照亮了中国,闪耀的东方之光也令世界瞩目。
10月18日,“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将在延安正式启动。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风活动也于10月16日同步开展。
眼下,到延安“打卡”的年轻人把照片发到社交媒体,配文都是“奔赴信仰之地”。我们为什么在物质丰盈的年代仍需要这颗“红星”?是因为它在时刻提醒我们如何在大潮奔涌中保持坚定而热烈的理想信念。
“红星”是一种方向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吴起镇,宣告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这里胜利结束,也让中国革命新的长征又从这里开始出发。彼时,中国正陷入“向何处去”的集体迷茫:“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民众抗日意识空前高涨。民族危亡之时,南京国民政府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各种思潮甚嚣尘上。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写下《论持久战》,用笔墨划破迷雾——“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一句话,让四万万同胞在暗夜里看见北斗。
今天的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信息的爆炸却更容易让人“迷路”。越是如此,越需要一颗能把“小我”锚定在“大我”上的“红星”——它教我们在众声喧哗中识别“大势”,在乱云飞渡时校准“坐标”。
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
而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这样的信念更像一条“纽带”——把个人心跳与民族脉搏接在一起:当你为“卡脖子”清单上的芯片焦虑,为乡村振兴的短板揪心,为“双碳”目标倒计时,你其实都在参与一场新时代的“持久战”。红星所指,即是“中国向何处去”的确定性。
“红星”是一种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延安,毛泽东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八个字,让干部战士拿起镢头开荒;又用“实事求是”四个字,让全党学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进入新时代,“实事求是”被赋予新的场景与内涵。
多年来,延安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创新,昔日贫瘠的黄土地,长出了又甜又脆的苹果。如今,延安的“小苹果”,踏上了向“大产业”的进阶之路。数据显示,延安市苹果种植面积达332.8万亩,居全国地级市之首。226万人口中约有100万人从事苹果产业相关工作。洛川等县苹果收入占到果农收入的90%以上。
延安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助力。在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一款给苹果敷的神奇“面膜”,不仅可以为苹果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还能防虫防晒。经过对比测试,采用苹果“面膜”的苹果尺寸、糖度、硬度、维C含量等均优于传统套袋苹果,果面光滑细腻,色泽鲜艳且更耐于储存、运输。
“苹果面膜”只是延安科技成果创新转化的一个生动缩影。2025年上半年,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新入驻企业和机构28家,第一批市级秦创原产业创新集聚区建设工作启动,转化科技成果88项,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3.5亿元,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11.5%。
从“小米步枪”到“高精特新”,从“镢头镢出南泥湾”到“实验室里育出苹果面膜”,变的是赛道,不变的是方法论。红星高悬,照亮的从来不是教条,而是“从实际出发”的知行合一。
“红星”是一套价值坐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延安时期,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写入党章,强调共产党“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形成了“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
今日延安,山梁沟峁间,党员干部扑下身子,将一片赤诚写在黄土地上。
20多年来,延安市黄陵县索洛湾村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柯小海的带领下,集体经济由“揭缸见底”到“粮足仓满”,群众生活由“贫穷落后”到“家道小康”。
在延安,有珍贵的红色革命旧址168处,延安宝塔消防救援站用行动创造出了红色革命旧址60年“零火灾”的消防奇迹。
……
2024年,延安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39元,增长5.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67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05元,增长7.4%。
今天,我们面对“共同富裕”的新考卷:如何让就业者“此心安处”,如何让“一老一小”在城乡之间不再“候鸟式”奔波,如何让数字浪潮不抛下任何一个“慢行人”?答案在延安时期的那首信天游里:“瓜连的蔓子,蔓子连的根。老百姓连的共产党,共产党连的人民。”而那颗“红星”始终亮着。
“红星”是一种生存智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陕甘宁边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物质困难。关键时刻,毛泽东发出了“自己动手”的号召,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迅速开展起来。1941年,八路军359旅开进南泥湾,通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实现了粮食、经费的自给自足。
当下,我们已不再为吃穿发愁,但“卡脖子”难题仍在。有人悲观:“自力更生的时代回来了?”而回顾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封锁”并非绝路,而是倒逼。当年没有纸,就造马兰纸;没有铁,就建炼铁厂。今天,华为多年来锚定自主创新不动摇,麒麟芯片成功突围并焕发新生,搭载鸿蒙5操作系统的终端设备数量不断攀升;面对关税压力,浙江义乌展现出强劲韧性,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与转型,今年上半年,其出口总额逆势上扬,增长24.6%,成为大国外贸韧性的生动范例;西安交通大学团队攻关“高端MEMS传感器”,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引领和带动了高端MEMS传感器技术和敏感芯片的发展;宝钛集团研制的钛合金载人球舱,作为载人潜水器的核心部件,填补了国内钛合金研究多项空白,结束了我国深潜器载人球舱依赖进口的局面……
——“奋斗”不是苦行,而是创新。艰苦奋斗不等于“苦熬”,而是把有限资源用到刀刃上。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红星并未褪色。艰苦奋斗的“物质外壳”变了,但“精神内核”依旧是: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能,把“不可能”写成“我可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昨天的“风流人物”用镢头、用步枪、用毛边纸上的笔迹,把一个苦难深重的中国推向新生;
今天的“风流人物”用大数据、用AI、用实验室里的高精尖设备,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向纵深。
时空转换,精神接力。今天,我们为何依然需要这颗“红星”?
因为它是我们在“不确定性”的海洋里找到“确定性”的锚;
因为它告诉我们:物质可以丰裕,但理想信念不能荒芜;
因为它提示我们:每一代人都要开垦属于自己的“南泥湾”。
起点新闻记者 李卓然
审核 魏诠 贾存真 廖亚平 【编辑:王琴】

经济新闻精选:
-
2025-10-17 23:45:04
-
2025-10-17 23:45:04
-
2025-10-17 23:45:04
-
2025-10-17 23:45:04
-
2025-10-17 23:45:04
-
2025-10-17 23:45:04
-
2025-10-17 23:45:04
-
2025-10-17 23:45:04
-
2025-10-17 23:45:04
-
2025-10-17 23: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