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黄扬摄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旺的人气了。
中新网上海10月16日电 题: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侧记:当学者们谈论中国时也在谈论世界
中新网记者 李姝徵
这一周,上海迎来一批深耕中国研究的海外学者,他们带着各自的文化坐标与学术视角,共同探讨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
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当学者们谈论中国时,他们在谈论什么?
20世纪80年代,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前主任赛义德·哈桑·贾维德(Syed Hasan Javed)还是一名常驻北京的年轻外交官。“那时,我因对中国未来的坚定信念,常与西方同僚辩论不休。”谈起中国,贾维德的语气像是在谈论一位“老朋友”。
贾维德已不复年轻,谈起中国,却仍滔滔不绝:从丝路上的商旅往来,到对“家庭观念”“勤奋团结”等价值的共同坚守,直至当下巴中经济走廊上绵延的公路与能源项目……“中国始终是可以信任的伙伴。”贾维德说。
在谈到中国时,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李木兰(Louise Edwards)最先谈到的是中国女性的“巾帼力量”。李木兰长期聚焦中国历史与性别研究,“当你深入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妇女事业的发展时,你会明白,‘妇女能顶半边天’,不止是一句鼓舞人心的话。”
谈到中国,长期关注、研究中国的英国作家卡洛斯·马丁内斯(Carlos Martinez)提起他在参访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时,感受到的一份“中国温度”。这份“温度”,是户外工作者从服务中心的微波炉里取出的一份热饭,是炎炎夏日一支冰淇淋的清凉,是在淋浴间里冲洗掉一天的汗水与疲惫,“中国在城市空间公共治理和社区服务中投入如此多的资源,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满足普通人的需求’。”
谈到中国,肯尼亚学者丹尼斯·穆内尼(Dennis Munene Mwaniki)首先谈到了“路”。
中国帮助非洲新建和升级了约10万公里公路、1万多公里铁路、近千座桥梁、近百个港口。“依靠这些基础设施,货物能从港口运往非洲各国,甚至辐射乌干达、坦桑尼亚、卢旺达等周边国家,直接推动了非洲的贸易增长与区域一体化。”穆内尼说。
随后,穆内尼强调,对于南方国家,中国还意味着另一条更重要的“路”——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多位南方国家学者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化”迷思的打破,本质上是对“现代化多元性”的确认——现代化不是只有一种标准、一条道路,每个国家都可以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与民众需求,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南非学者戴维·蒙亚埃(David Monyae)表示,由此,“中国学”不仅是研究中国,更是理解一个正在重新定义全球发展逻辑的文明,理解南非乃至非洲如何与中国一道,在全球南方的语境下携手应对共同的挑战。
当前,全球治理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英国知名学者、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在大会期间表示,当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科技创新以及全球南方事务中成为关键角色时,即便不是中国研究领域的专家,也会对中国产生浓厚兴趣,并进行深入了解。
然而,西班牙语国家中国研究会主席、弗朗西斯科维多利亚大学教授维克多·柯蒂佐(Víctor Cortizo)在调研多所高校课程设置时发现,国际研究课程长期以欧美为中心,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一现状也促使他将更多关于中国的内容引入高校课程,邀请更多的青年学生共同探讨中国。
学者们谈论中国,他们谈论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一如柯蒂佐所言:“当我们谈论中国时,我们也在谈论世界。”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刚刚落幕,但关于中国的讨论不会停止。
谈论中国,终究是在谈论一种新的可能性——重新审视发展的本质、现代化的意义乃至人类共同的前途。一个更多元、更包容、更共享的世界,或许正由此诞生。(完) 【编辑:李岩】
大年初四,依靠跨省招聘的技术工人,TCL空调器中山二厂提前开工。。
- 今日热点
- 韩国国会通过行政安全部长官李祥敏弹劾动议案
- 奏响双鸭山招商引资最强音
-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 Qiuci murals on gourds
- 吉迪恩·拉赫曼文章:英国脱欧并非不可逆转(3)
- 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社会救助的重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