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知识产权工作,必须强化和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必须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强化知识产权工作在经济活动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必须加强多部门协作,形成强大的知识产权保护合力;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新社天津10月17日电 (记者 李纯)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期间,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国际会议主席陈东升17日在天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航空医疗救援的发展已经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陈东升表示,受制于道路拥挤、地形限制等问题,地面救护救援效率可能受到影响。国际先进经验显示,空中医疗救援的快速响应优势明显,能够更快抵达事故现场、进行救护转运。
“形成从地面到空中的立体式救援网络,这是国际上的一个发展趋势。”陈东升说。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中国民航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先后联合印发文件,指导北京、河北、辽宁、上海、江苏等12个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地区的多家医疗机构和院前急救机构陆续开展航空医疗救援服务。试点期间,每年开展航空医疗救护飞行近2000小时,救助伤患者2000余人。
2024年11月,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增加了“航空医疗转运”价格立项,明确相关服务产出、价格构成、计价说明等。
陈东升认为,中国的航空医疗救援发展已经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正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他并表示,航空医疗救援是低空经济领域中一个非常好的应用场景,潜在市场需求巨大。
如何让“空中救护车”更好发挥作用?陈东升对此提到了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需要加快医保改革,减轻民众在航空医疗救援付费方面的经济压力,同时推广与航空医疗救援相关的商业保险。
在陈东升看来,加快商业服务开发也是一项重点工作,尤其是开发补充保险、补充医疗的商业服务模式。目前,湖北、浙江、陕西等地已经开展相关试点工作。
他建议,卫生、应急、民航等部门应形成联动机制,协调有关航空医疗救援管理和服务的问题。地方政府也可引导民间力量、商业资本、国际资源对接这一市场,在“耐心资本”的加持下,促进航空医疗救援市场快速成长。“这是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完) 【编辑:曹子健】
”广大官兵纷纷表示,要忠诚履行使命、苦练胜战本领,向着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不断开创现代化新型陆军崭新局面。。
- 今日热点
- 创意微政论片|真理之光
- 日媒:山上彻也母亲仍效忠统一教
- 千城百县看中国|内蒙古:苏尼特草原迎来蒙古野驴——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 人民网评:“五个一百”, 用主旋律奏响新征程的奋进乐章
- 中国这十年各地看发展丨陕西: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