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三大体系” 河南如何提升洪涝灾害风险防控能力?

  中新网郑州10月17日电 (记者 刘鹏)针对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洪涝灾害风险日趋加大,以及今年入秋以来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和阴雨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的情况,中部省份河南在洪涝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17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通报。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刘鹏 摄

  “洪涝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任汝成当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有效防范应对洪涝灾情,河南省水利厅着力构建现代化洪涝灾害防御“三大体系”,系统提升洪涝灾害风险防控能力,努力增强应对极端暴雨洪水的韧性。

  “首先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任汝成介绍,近年来,河南快速推进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形成了由2540座水库、1.67万公里5级及以上河道堤防、14处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

  同时,河南持续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优化气象水文监测站网布局,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目前已建设应用8部水利测雨雷达,设立各类水文监测站8266处,在重要防洪区域布设了982处北斗卫星双信道测站。建立了覆盖全省12个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的78个县(市、区)、748个乡镇、8299个村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增强雨水情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提升短临预报精准度、延长预见期,已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系统可靠的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此外,河南不断健全洪涝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每年汛前向社会公示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水闸、南水北调和淤地坝等近10万名防汛责任人名单,持续优化完善水库、河道、蓄滞洪区、山洪灾害防御等各类防洪预案,完善重大水旱灾害调度指挥工作机制,增强极端暴雨、特大洪水、重特大险情灾情的应对处置能力。

  任汝成介绍,今年入秋以来,河南省降水异常偏多,全省平均降水量和阴雨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降水过程频繁、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9月1日以来全省平均降雨量322.2毫米,较多年同期偏多近2倍。近日,受持续降雨影响,黄河支流渭河、伊洛河、沁河出现明显涨水过程,黄河形成了2025年第1号洪水。

  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河南于10月12日22时起,对三门峡市、洛阳市、济源示范区启动水旱灾害防御(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根据防汛工作需要,组织全省水利系统加强雨水情监测预报预警,强化会商研判和应急值守,科学精准实施水工程防洪调度,派出工作组赴一线指导市县加强河道应急清障和堤防巡查防守,切实抓好水工程安全度汛、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全力防御秋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

【编辑:胡寒笑】
直接打开
<kbd date-time="YItQd"></kbd><del id="QE6twnH"></del>
分享成功
热门导读
<b lang="DjGNLIK"></b>
  • 通讯:马中关丹产业园打造“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共赢
  • 中国女足公布2022亚洲杯23人名单
  • 福建省打出退税减税降费政策组合拳助力“开门稳”“开门红”
查看更多

《97秋霞网址?》

发布时间:2025-10-20 01:47:00 兄妹蕉谈2以瓜代焦 来自湖南

新华网发布“新华睿思·指标中台”这八年,日本经济经历了二战之后最严重的大萧条,出现通货紧缩、高失业率以及生产严重过剩,这是由于房地产崩盘、股市崩盘引发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进而引发经济危机,大量实体企业倒闭,最终导致教科书上的典型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即“凯恩斯-明斯基”模式经济危机。主力资金、超级复盘资金流向、主力资金、主力动向、资金、行业资金流向、资金流入、资金流出责任编辑:李越囡笔名和用户名一经注册不允许改动。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
打开APP,阅读全文
支持楼主

95人支持

阅读原文 阅读 6813824
举报
热点推荐
  • 2023年度城乡居民医保缴费延长至2月28日没有职工医保的居民可参保

    2025-10-20 01:47:00

  • 兔年北京土地首拍收官京外企业参与踊跃

    2025-10-20 01:47:00

  • 山东临沂市政协提案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2025-10-20 01:47:00

  • 专家解读|加快规范深度合成技术应用

    2025-10-20 01:47:00

  • 尽心竭力守护健康——记辽宁省第九批援藏干部孟鑫

    2025-10-20 01:47:00

  • 巴生港自贸区将成中马经贸合作新平台

    2025-10-20 01:47:00

安装应用

年轻、好看、聪明的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