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您的留言顺利得到办理回应,请您仔细阅读、充分了解:一、留言内容请确保客观真实、逻辑清晰:1.请写清:事发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由及请求;2.同一事项请勿重复留言,重复留言并不能影响问题解决效率和效果;3.避免同一条留言涉及多个问题;4.内容区内信息被视为可公开发布,请勿填写个人信息;5.隐私区内信息不会被公开发布,请您填写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发生地等信息。
18日,“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革命圣地延安隆重举行。活动现场,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讲述的抗战青年故事感人至深。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刘妮说,延安给我们的感动是鲜活的,新时代的青年要扛起担当,为民族复兴接续奋斗。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灯塔,成为进步青年向往的“光明之城”。
1937年1月21日,刚刚进驻延安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发出了一张油印四开的招生广告。这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战,抗大发出的第一张招生广告。上面写着:抗大是“以训练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才为宗旨”,青年们可以随到随考,学习六个月就可以毕业奔赴抗日前线。
刘妮说,以窑洞、露天为教室,膝盖当课桌,抗大堪称人类历史上最简陋的大学,却拥有史上最豪华的师资团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亲自担任抗大教员,毛泽东亲自担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10万将才离开抗大走上抗日战场,很多学员为民族解放血洒疆场。
这份招生广告记录下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从延安发出的最嘹亮的历史号角,召唤着一批批年轻人奔赴同样的目的地——到延安去!
刘妮说:“‘抗大精神’不仅局限在课本上,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感染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新时代的青年要扛起担当,为民族复兴接续奋斗。” 【编辑:李岩】
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指着眼前的工地对记者说,“这里之前到处是鱼塘、滩涂,人和车辆无法直接到达,只能停在几百米外的地方。。
- 今日热点
- 美报告:枪支盗窃猖獗现象助长美国暴力犯罪
- 德媒:西方在为乌克兰提供弹药上面临困境
- 【西藏观察】传统工艺如何打好“突围战”?
- 重庆全面推行“智慧林长”云平台应用
- 建设统一大市场,“赋能”超大规模市场
- 冰雪之上,绘五环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