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市的一家餐厅,一个身高大概只到普通服务生胸口位置的移动设备正灵活地穿梭在餐桌之间,每秒的移动速度可达一米,这就是正忙着出菜的擎朗送餐机器人。
中新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壤样本研究再获一项重要成果——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2克月球背面样品的细致分析,最新识别出罕见的来自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
科学家们表示,此次研究系统建立起识别地外样品中陨石物质的方法,研究成果不仅刷新了太阳系物质迁移理论,也为未来月球水资源分布和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这一重要月球研究成果的相关论文,北京时间10月21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锦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陈志铭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徐义刚院士、林莽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科研团队介绍说,陨石被誉为“太阳系的信使”,是研究行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重要对象,由于地球大气层和地质活动的影响,绝大多数陨石难以完好保存,尤其是CI型碳质球粒陨石,在地球陨石记录中占比不足1%。月球因缺乏大气和地质活动,因此成为保存陨石撞击痕迹的“天然档案馆”。
在本项研究中,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开展系统的岩相学分析以及橄榄石微量元素和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识别出来自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他们认为,这些残留物碎片是CI型碳质球粒陨石母体撞击月球表面,发生熔融后快速冷却结晶的产物。
CI型陨石是碳质陨石类型之一,其母体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外太阳系,具有富水与有机质等挥发性成分特征。进一步统计表明,此类陨石在月球表面的比例远高于地球,说明碳质陨石对地月系统的撞击贡献可能被严重低估。
科研团队表示,本项研究不仅表明小行星带物质可以向内太阳系迁移,还对解释月球表面水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他们提出,此前在月球样品中检测到的具有正氧同位素特征的水,很可能来自CI型陨石的撞击贡献。(完)
【编辑:史词】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也要做服务治理的创新者。。
- 今日热点
- 同党外人士座谈并共迎新春 习近平提出这些希望
- 中国名牌网 中国名牌网 政策
- 广州港澳子弟班开学:期待加大与港澳“姊妹学校”来往
- 乡村新青年|乡村振兴与绵阳青年的“双向奔赴”
- 国合署负责人会见土耳其、叙利亚驻华大使,通报紧急援助举措
- 毕马威中国林启华:消费品零售企业积极践行ESG有助于品牌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