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 如何汇入幸福河湖?——农工党中央主办第五届中国节水论坛综述

  “过去,黄河的水质状况并不理想,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现在黄河水质连续3年稳定保持Ⅱ类标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指着幻灯片说到,“要做到‘退水还河’,节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0月16日,由农工党中央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节水论坛在郑州举办,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黄河之滨,共话“节水与幸福河湖”,共谋绿色发展未来。

第五届中国节水论坛现场。刘益伶 摄

  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杨震表示,水资源的管理既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以节水产品装备制造、节水管理服务咨询等为主要内容的节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少用水”的狭义节水概念不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浩介绍,广义的节水,强调科学用水和系统治理,比如通过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和优化配置,来实现整个流域的系统治理。

  作为全国唯一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河南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只有389.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十九位,人均水资源不到全国的1/5,属于极度缺水的省份。正因如此,节水不仅是河南的生态选择,更是当地发展的必答题。

  会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授魏义长作《节水与现代水网建设——以河南省为例》的主题演讲时指出,“国家水网是‘纲’,河南水网是‘目’,纲举目张,河南水网是国家水网在区域层面的延伸和细化。”

  在河南的探索中,数字技术正成为节水的“新引擎”。魏义长介绍,河南构建了“数字孪生水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可以实现物理水网的虚拟映射;智慧灌溉系统还可以结合土壤墒情监测和天气预报,做到按需灌溉、自动灌溉,真正用好每一滴水。

  “节水是一把钥匙,能够同时打开三把锁——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王浩表示:“这是水治理体系中的牛鼻子。”据悉,2024年,河南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23.8%、49.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29。同时,河南累计建成3条国家级、18条流域级幸福河湖和91条省级、343条市县级美丽幸福河湖。

  不止“节流”,更要“开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军指出,节水要从末端治理延伸到源头管控,通过“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再生。例如,农业领域可在源头回收畜禽养殖的粪便,用于制肥和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活中,可回收洗衣、洗浴等废水,经处理后再次利用。

  “城镇污水是宝贵的资源。”马军表示:“部分末端废水经深度处理后,甚至可以补充地下水。所以通过循环经济,有望在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和综合节水之间实现共赢。”

  北京的经验,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杨培岭提到,北京是全国水资源较为紧缺的地区之一。然而近年来,北京大力推进再生水利用,将经过高标准处理的污水回用于河湖补水,使亮马河等城市水系重现碧波清流。

  “北京的河湖主要依靠再生水补给,相当于经治理后的污水再次成了可利用的水资源。”杨培岭说:“这种利用再生水补给城市河湖水系的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

  如何让节水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王浩建议,既要“节水腾空间”,将节出的水优先配置给重点河湖作生态修复,让河湖真正有水、有好水,又要“治水提品质”,推进重点河流综合治理,让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此外,还应‘亲水惠民生’,打造滨河生态廊道,构建‘15分钟亲水圈’,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同时‘兴水促发展’,培育节水装备,打造水生态旅游等水经济产业,让节水技术成为新质生产力,让节水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王浩说。

  从数字水网到再生水循环,从标准制定到民生实践,第五届中国节水论坛所传递出一条清晰的节水脉络。而这条节水之道,也将汇入生态文明的长河,润泽城乡与自然。(完)(《中国新闻》报刘益伶报道)

【编辑:于晓艳】
直接打开
<kbd date-time="bDYEbWET"></kbd><del id="2btpaCAe"></del>
分享成功
热门导读
<b lang="uP0gutuQ"></b>
  • 贵州江口县:探索建立“两委一社四中心”&nbsp;全方位提升村级组织为民服务效能
  • 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发出动员令
  • 河南网友:小区供电稳了,这个春节过得很安心
查看更多

《麻豆传煤入口免费进入在线观看网站》

发布时间:2025-10-24 11:15:26 91二区三区 来自湖南

关于我们——人民政协网其次是三六零、哈工智能,封单数均超30万手。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中国汽车报》记者深入一线,将我国汽车产业的新气象通过一张张照片展现出来,用光与影记录车轮上的烟火气。一年来,通过普及冬奥知识、讲述冬奥故事、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冰雪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更多人走上冰场雪道,更多城市开辟冰雪活动场地,更多学校组建花滑队、短道队……丰厚的冬奥遗产,日益成为冰雪运动普及发展的“助推器”。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
打开APP,阅读全文
支持楼主

95人支持

阅读原文 阅读 7615677
举报
热点推荐
  • 传递暖暖关爱守护幸福晚年——《金融伴我成长(老年人版)》正式发布

    2025-10-24 11:15:26

  • 中国没做错任何事,只是没按美国的剧本走

    2025-10-24 11:15:26

  • 新修订的《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释放政策红利

    2025-10-24 11:15:26

  • 立志&nbsp;&nbsp;崇志&nbsp;&nbsp;笃志

    2025-10-24 11:15:26

  • 贵州道真:绿山变成金山&nbsp;书写“靠山吃山”新注解

    2025-10-24 11:15:26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全面从严治党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

    2025-10-24 11:15:26

安装应用

年轻、好看、聪明的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