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2023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牢记“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政治站位要更高、思想领悟要更深、服务大局要更实、工作成效要更大、作风保证要更强、纪律约束要更严,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管理,以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以筑牢网络安全屏障维护国家安全,以信息化数字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服务、支撑和保障。
中新社韩国庆州11月1日电 (记者 郭金超 黄钰钦 刘旭)当地时间11月1日下午,韩国总统李在明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州博物馆举行会谈。
11月的庆州,秋意正浓。习近平乘车抵达,韩国礼仪队隆重欢迎。
李在明热情迎接习近平。两国元首握手合影。
习近平同李在明登上检阅台。军乐团奏中韩两国国歌。习近平在李在明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两国元首分别同对方陪同人员握手致意。
欢迎仪式后,两国元首举行会谈。
习近平指出,中韩是搬不走的重要近邻,也是分不开的合作伙伴。建交33年来,两国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积极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实现了相互成就、共同繁荣。事实证明,推动中韩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始终是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中方重视中韩关系,对韩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愿同韩方加强沟通,深化合作,拓展共同利益,携手应对挑战,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为地区和平与发展提供更多正能量。
习近平就开辟中韩关系新局面提出4点建议。
一是加强战略沟通,夯实互信根基。从长远角度看待中韩关系,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尊重各自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通过友好协商妥善处理矛盾分歧。用好两国之间的对话渠道和交流机制,为两国关系发展汇聚力量。
二是深化互利合作,拉紧利益纽带。成就邻居就是帮助自己。中方愿同韩方秉持互利共赢原则,加快推动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二阶段谈判,深挖人工智能、生物制药、绿色产业、银发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潜力,推动经贸合作提质升级。中韩两国都重视打击网络赌博和电信诈骗,可以在双边和地区层面开展合作,更好维护两国民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提升国民感情,促进民心相通。对舆论和民意加强引导,多释放正面信息,抑制消极动向。开展健康有益的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夯实民意基础。便利人员往来,活跃青少年、媒体、智库、地方等交往,促进两国人民心通意合,为中韩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四是密切多边协作,共促和平发展。中方祝贺韩方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愿以接任亚太经合组织东道主为契机,同各方一道推进亚太自贸区进程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建亚太共同体。中韩双方要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国际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强调,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将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李在明表示,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时隔11年再次对韩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次访问对韩中关系意义重大。韩中建交以来,各领域互利合作不断深入,有力推动各自经济发展。韩中是邻居,更是密不可分的伙伴。韩方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愿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动双边友好合作关系得到更大发展。双方要密切高层交往,增进政党、地方交流,妥善处理分歧。中国“十五五”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的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韩方愿加强对华互利合作,维护产供链稳定,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韩方愿同中方密切人文交流,改善国民感情。韩方支持中方主办2026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愿同中方加强国际和地区事务的沟通和协调,共同促进地区和全球的和平发展。
会谈后,两国元首共同见证双方经贸、金融、农业、执法、科技等领域合作文本交换仪式。
当晚,李在明同习近平小范围友好交流,并为习近平举行欢迎宴会。
蔡奇、王毅等参加上述活动。(完) 【编辑:付子豪】
虽然升级后的汽油更加清洁环保,但网上却有传言称,汽车“喝”新汽油会“水土不服”,导致不少车主不敢贸然由国六A汽油换成国六B汽油。。
- 今日热点
- 贵州省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启动
- 张景胤登陆世界男排顶级联赛
- 招人忙用工旺“春风行动”里听信心
- 专题2023江苏两会·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 普华永道中国ESG可持续发展市场主管合伙人倪清:中国ESG体系要认真思考如何与国际接轨
- 【实践新论·非凡十年】回答“李约瑟之问”的三重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