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三北”工程助农牧民端上“生态饭碗”

  中新网西宁11月4日电 (李江宁)“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青海省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田剑4日向媒体表示。

  当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林草专场,介绍了“十四五”以来该省在国土绿化及“三北”工程建设方面的成效。

图为青海海南州治沙现场。李江宁 摄

  1978年,“三北”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实施40多年来,相继完成了一期至五期建设任务。2021年—2030年是“三北”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

  田剑介绍,青海省建立了省级协调机制,并在全国率先出台“一意见两方案”,科学谋划了“2+1+12+N”防沙治沙总体布局。同时,通过与中国林科院等单位战略合作,与甘肃、新疆签署联防联治协议,构建起科技支撑与区域协同的治沙新格局。

  青海省林草局总经济师殷光晶介绍,青海在“三北”工程建设中,已构建起从工程实施到后期管护的全链条增收机制,确保民众持续受益,“今年在三江源、柴达木盆地等重点区域实施的生态项目中,已吸纳近4万名农牧民参与,发放劳务报酬逾3亿元。有效解决了部分乡村劳动力闲置问题,让民众通过务工获得稳定收入。”

  在柴达木、共和盆地等沙区,林草部门着力推动生态治理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规模化种植的沙棘、枸杞、肉苁蓉等经济作物正形成富民产业。民众通过参与种植、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从单纯参与造林到分享产业红利的转变。

  为确保生态成果与民众收益的可持续性,青海还着力完善后期管护体系。工程建成后,优先聘用当地民众担任生态护林员、草管员,并提供稳定岗位。

  此外,通过政策引导扶持本地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其承接工程的后期种苗供应、技术服务工作,推动参与民众从季节性的“植树工”向稳定的“管护员”和“经营者”转型,从而端上长久的“生态饭碗”。(完)

【编辑:付子豪】
直接打开
<kbd date-time="U09bCX"></kbd><del id="K9y6ORNP"></del>
分享成功
热门导读
<b lang="fqwKqzX"></b>
  • 百姓关注推动陪诊服务行业良性发展
  • 【冬天里的世界杯】久攻不下城门失守日本队再“爆冷”
  • 联合国与合作伙伴发起募资援助遭受旱灾的索马里
查看更多

《香蕉红杏》

发布时间:2025-11-05 19:06:06 粗大深入大力H暗卫卿 来自湖南

文艺星开讲丨宋佳:片场,就是我的战场尽管美国在一些关键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子行业占据主导地位,但日本和荷兰公司也是该领域的重要参与者。”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表示,汕头将努力为会议举办和平台建设提供保障,不断提升会议的学术号召力与影响力。事实上,这只是新能源汽车“天价维修费”现状的一个缩影。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
打开APP,阅读全文
支持楼主

95人支持

阅读原文 阅读 5185508
举报
热点推荐
  •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2025-11-05 19:06:06

  • 高原藏毯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2025-11-05 19:06:06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2025-11-05 19:06:06

  • 准确把握人口发展新趋势和新特征

    2025-11-05 19:06:06

  • 新华商学院“O2O模式引领生活新方式”

    2025-11-05 19:06:06

  • 粤澳联合培养护理骨干项目在穗启动推动湾区护理学科发展

    2025-11-05 19:06:06

安装应用

年轻、好看、聪明的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