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18:21:25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刘天霖

参考消息网2025-11-05号报道

  中新网西宁11月4日电 (李江宁)“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青海省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田剑4日向媒体表示。

  当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林草专场,介绍了“十四五”以来该省在国土绿化及“三北”工程建设方面的成效。

图为青海海南州治沙现场。李江宁 摄

  1978年,“三北”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实施40多年来,相继完成了一期至五期建设任务。2021年—2030年是“三北”六期工程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

  田剑介绍,青海省建立了省级协调机制,并在全国率先出台“一意见两方案”,科学谋划了“2+1+12+N”防沙治沙总体布局。同时,通过与中国林科院等单位战略合作,与甘肃、新疆签署联防联治协议,构建起科技支撑与区域协同的治沙新格局。

  青海省林草局总经济师殷光晶介绍,青海在“三北”工程建设中,已构建起从工程实施到后期管护的全链条增收机制,确保民众持续受益,“今年在三江源、柴达木盆地等重点区域实施的生态项目中,已吸纳近4万名农牧民参与,发放劳务报酬逾3亿元。有效解决了部分乡村劳动力闲置问题,让民众通过务工获得稳定收入。”

  在柴达木、共和盆地等沙区,林草部门着力推动生态治理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规模化种植的沙棘、枸杞、肉苁蓉等经济作物正形成富民产业。民众通过参与种植、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实现了从单纯参与造林到分享产业红利的转变。

  为确保生态成果与民众收益的可持续性,青海还着力完善后期管护体系。工程建成后,优先聘用当地民众担任生态护林员、草管员,并提供稳定岗位。

  此外,通过政策引导扶持本地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其承接工程的后期种苗供应、技术服务工作,推动参与民众从季节性的“植树工”向稳定的“管护员”和“经营者”转型,从而端上长久的“生态饭碗”。(完)

【编辑:付子豪】

凡注明“来源:杭州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更多新闻

武汉长江足球俱乐部:不再参加男子足球职业联赛

日韩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三州2025-11-05

新年快乐(有声朗读)

久久天堂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久久2025-11-05

蚌埠老年学校学员増势迅猛

黄色高清视频软件2025-11-05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印度人乂乂x2025-11-05

NonewCOVIDvariantsemergedfromrecentoutbreak,Chinesestudyshows

麻豆传煤网站入口直接进入免费版 | 垃圾站2025-11-05

山东:近4亿元财政资金提振消费

美国大片中文字幕电影2025-11-05

宝岛狼人最新版2025-11-05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丹东段今春开工

瑟妃38集全集在线观看2025-11-05

退伍老兵扶危助困,诚信经营造福乡邻

夜晚必备直播软件2025-11-05

上海全面开通行政复议网上申请渠道

麻豆视传媒官方短视频网站在线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