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中新健康丨睡觉开小夜灯,可能影响心率

2025-11-07 12:21:07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中新网北京11月7日电(张静)深夜翻来覆去睡不着?你是不是也试过睡前喝牛奶、开小夜灯、刷手机来“助眠”?其实这些做法大多是误区,反而会让失眠更严重。

  睡前别踩这7个误区

  1.睡前喝牛奶助眠

  “牛奶助眠”是常见误区,牛奶中的色氨酸虽能转化为助眠物质,但含量有限;同时液体摄入增加会导致夜尿增多,打断睡眠连续性。若想喝牛奶,建议提前1-2小时少量饮用(不超200毫升),避免影响睡眠。

  2.睡前小酌助眠

  酒精虽能让人快速迷糊,却会打乱睡眠节律——前半夜睡得沉、后半夜频繁醒;还会松弛咽喉肌肉加重打鼾,长期陷入“失眠→喝酒→睡得更差”的循环。

  如果晚上想小酌一杯,建议睡前3小时把酒喝完。酒精的量不超过15克,这相当于50度白酒30克,或者4度啤酒1瓶。

  3.开小夜灯更安心

  哪怕微弱的人造光,也会干扰大脑“入睡信号”,减少深睡眠,增加夜醒次数,还可能让心率整夜偏高,诱发代谢问题。建议全黑环境入睡,起夜选贴地、暖黄色的低照度感应小夜灯,避免直射眼睛。

  4.吃撑了才好睡

  睡前吃高脂、高糖食物,吃太晚或太饱,导致肠胃“加班”消化,易引发胃酸反流。正确做法:睡前3小时吃完晚餐,八分饱即可,多吃全谷物和蔬菜,少油少糖。

  5.大剂量吃褪黑素

  褪黑素不等于“强效安眠药”。剂量超3毫克可能导致白天头晕、恶心。建议短期按需用,不长期依赖,睡前30-60分钟服用。

  6.睡前刷手机放松

  手机蓝光会影响褪黑素分泌,短视频、消息还会刺激大脑兴奋,不知不觉拖延睡眠时间。建议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若实在要用,调至夜间模式、关闭消息提醒。

  7.睡前做剧烈运动

  不少人认为“累了就好睡”,睡前跑步、跳绳等剧烈运动反而会让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剧烈运动时体温升高、交感神经活跃,会延长入睡时间,还可能减少深睡眠、增加夜间翻身次数。建议睡前2小时可换成慢走、拉伸等温和活动,帮助身体逐步放松。

  健康睡眠记住这4点

  1.日常习惯调整

  每天固定时间睡和起,别依赖白天补觉;

  白天晒15-30分钟太阳,帮助调节生物钟;

  睡前2小时可做10-20分钟瑜伽、太极或拉伸。

  2.快速入眠小方法

  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20分钟,泡后按揉手腕内侧的神门穴,缓解焦虑;

  若躺20分钟还没睡,别硬躺,可在暖黄灯下看纸质书,有睡意再回床;

  卧室保持安静,用遮光窗帘营造黑暗环境。

  3.优化睡眠环境细节

  床垫使用年限不超8年,选择软硬适中的款式;

  枕头高度以5-10厘米为宜,避免过高导致颈椎不适、过低引发呼吸不畅;

  卧室避免摆放香水、香薰等刺激性气味物品,异味易刺激呼吸道,干扰睡眠深度。

  4.睡前情绪调节技巧

  若睡前因工作、生活琐事焦虑,可采用“478呼吸法”:用鼻子吸气4秒,憋气7秒,再用嘴呼气8秒,重复3-5次,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平复交感神经;

  也可在睡前10分钟进行简单正念冥想,专注于自身呼吸或身体感受,减少大脑杂念,为入睡做准备。(完)

【编辑:刘欢】 新华通讯社出品

(责编:牛镛、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