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千年宋陵四季“走红”背后:历史和农耕“活态”共生

  中新社郑州11月7日电 题:千年宋陵四季“走红”背后:历史和农耕“活态”共生

  作者 经晓佳

  深秋时节,走进位于河南巩义的宋陵永泰陵,一台收获机穿梭于玉米田间。不远处,文臣武将造型的石像生静立,与现代农机遥相呼应。这幅跨越时空的景象,正是此前因“石像生守望麦田”而“走红”的宋陵秋收场景。

  宋陵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葬着北宋时期除徽钦二帝外的七位皇帝,加上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永安陵,俗称“七帝八陵”。

  历经千年,该陵区仍保存着1027件各类石刻,其中石像生与现代农耕共生的独特场景,已成为热门打卡点。

  春赏菜花、夏观麦浪、秋览高粱、冬品雪景……近年来,现代农耕在千年宋陵上“塑造”出四季皆景的景观,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其中,摄影爱好者张珍是这一景观的忠实记录者。在她看来,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正是宋陵的魅力所在。

11月3日,收割机在永泰陵收玉米。罗琳 摄

  事实上,石刻保护需因地制宜。对永泰陵等“田野类”陵区,最大程度保留原始风貌才是科学保护。

  巩义市文物局局长朱星理7日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2021年12月,巩义市出台《宋陵保护管理办法》,对八座皇陵实施分类保护:永昭陵进行原址复建,永厚陵打造为文化遗址公园,永裕陵、永泰陵则注重保留历史环境与农耕景观。

  为统筹文物保护和农业生产,2021年宋陵周边3160亩耕地统一流转,由巩义市供销合作社经营。当地结合农时调整作物种植,减少耕作对文物的扰动,同时让文物与土地、农事紧密结合,将宋陵的“活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传承。

  今年10月,永裕陵、永泰陵的高粱成熟季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当地适时开通“青纱帐里看宋陵”公交专线,并配备专业讲解员。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双向奔赴’,反映出民众旅游审美从‘视觉观光’向‘身心沉浸’的转变。”谈及宋陵四季“走红”,王牌智库首席专家上官同君认为,宋陵借麦浪、菜花等元素,将皇家陵寝的宏大叙事融进百姓生活,实现文化下沉。

  在上官同君看来,宋陵四季要想“一直红”,还需在内容上深挖礼制、民俗故事,构建“宋陵故事IP体系”;在体验上结合农事开发沉浸式活动,运用科技让参观者变为“剧中人”;在业态上推动文创、研学、民宿等融合发展,构建“文旅+”生态圈。(完)

【编辑:刘欢】
直接打开
<kbd date-time="dS95J7"></kbd><del id="VdeWk"></del>
分享成功
热门导读
<b lang="mljhY"></b>
  • 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
  • 消息人士:俄罗斯研制新型远程运输无人机
  • 德媒:欧洲不愿卷入美对华经济战
查看更多

《假太监的巨龙进入皇后》

发布时间:2025-11-10 10:52:35 四叶草免费进入在线观看 来自湖南

魏占军的专栏作者中国国家地理网“每当帮助家长解决育儿困惑时,我都会强烈感受到教师的荣誉感、助人的幸福感。中国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该法以削减通胀为名,推动联邦政府以提供巨额补贴和优惠政策方式促进本土电动汽车等绿色产业发展,其中一些条款让欧洲联盟等美国的盟友们尤其不安、不满,担心本国企业被引诱到美国开厂招工,“掏空”本国产业和就业基础。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
打开APP,阅读全文
支持楼主

95人支持

阅读原文 阅读 739870
举报
热点推荐
  • 西藏出台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费用优化政策

    2025-11-10 10:52:35

  • 单日入境破7万人次,澳门贺岁欢乐喜庆人气旺

    2025-11-10 10:52:35

  •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政协辽宁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决议

    2025-11-10 10:52:35

  • 田丽霞:紧抓“三大重点任务”全力打造滨海城市典范

    2025-11-10 10:52:35

  • 仙游乡村旅游催热“美丽经济”

    2025-11-10 10:52:35

  • 外媒:莫迪议会讲话避谈阿达尼集团

    2025-11-10 10:52:35

安装应用

年轻、好看、聪明的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