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千年宋陵四季“走红”背后:历史和农耕“活态”共生

  中新社郑州11月7日电 题:千年宋陵四季“走红”背后:历史和农耕“活态”共生

  作者 经晓佳

  深秋时节,走进位于河南巩义的宋陵永泰陵,一台收获机穿梭于玉米田间。不远处,文臣武将造型的石像生静立,与现代农机遥相呼应。这幅跨越时空的景象,正是此前因“石像生守望麦田”而“走红”的宋陵秋收场景。

  宋陵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葬着北宋时期除徽钦二帝外的七位皇帝,加上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永安陵,俗称“七帝八陵”。

  历经千年,该陵区仍保存着1027件各类石刻,其中石像生与现代农耕共生的独特场景,已成为热门打卡点。

  春赏菜花、夏观麦浪、秋览高粱、冬品雪景……近年来,现代农耕在千年宋陵上“塑造”出四季皆景的景观,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其中,摄影爱好者张珍是这一景观的忠实记录者。在她看来,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正是宋陵的魅力所在。

11月3日,收割机在永泰陵收玉米。罗琳 摄

  事实上,石刻保护需因地制宜。对永泰陵等“田野类”陵区,最大程度保留原始风貌才是科学保护。

  巩义市文物局局长朱星理7日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2021年12月,巩义市出台《宋陵保护管理办法》,对八座皇陵实施分类保护:永昭陵进行原址复建,永厚陵打造为文化遗址公园,永裕陵、永泰陵则注重保留历史环境与农耕景观。

  为统筹文物保护和农业生产,2021年宋陵周边3160亩耕地统一流转,由巩义市供销合作社经营。当地结合农时调整作物种植,减少耕作对文物的扰动,同时让文物与土地、农事紧密结合,将宋陵的“活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传承。

  今年10月,永裕陵、永泰陵的高粱成熟季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当地适时开通“青纱帐里看宋陵”公交专线,并配备专业讲解员。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双向奔赴’,反映出民众旅游审美从‘视觉观光’向‘身心沉浸’的转变。”谈及宋陵四季“走红”,王牌智库首席专家上官同君认为,宋陵借麦浪、菜花等元素,将皇家陵寝的宏大叙事融进百姓生活,实现文化下沉。

  在上官同君看来,宋陵四季要想“一直红”,还需在内容上深挖礼制、民俗故事,构建“宋陵故事IP体系”;在体验上结合农事开发沉浸式活动,运用科技让参观者变为“剧中人”;在业态上推动文创、研学、民宿等融合发展,构建“文旅+”生态圈。(完)

【编辑:刘欢】
直接打开
<kbd date-time="F5Jwj"></kbd><del id="2hvAX8Et"></del>
分享成功
热门导读
<b lang="q0jUi"></b>
  • 微视频|开局之年第一课总书记这样阐释中国式现代化
  • 上海:走访开在“家门口”的新冠病毒感染康复门诊
  • 安徽省3月1日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查看更多

《民数记15章讲道》

发布时间:2025-11-08 19:11:05 拉菲影院在线观看 来自湖南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打破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界限,整合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数据,构建新型文化产业数据管理服务体系,推进文化系统内部数据的互联互通;要激发全民创新创造活力。包括德国国家旅游局在内的许多旅游负责机构近日也提到中国游客的“强大潜力”。一些公众号、小程序还会声称自己将ChatGPT的服务通过技术手段“转接”至国内,以方便用户使用并收取费用。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
打开APP,阅读全文
支持楼主

95人支持

阅读原文 阅读 494437
举报
热点推荐
  • 创业酵母张丽俊:2023,激情,精进,追求卓越!

    2025-11-08 19:11:05

  • 文化观察丨寻味新年,变与不变

    2025-11-08 19:11:05

  • 中国—东盟中心新闻通讯第四十期

    2025-11-08 19:11:05

  • 2023年01期中国国家地理网

    2025-11-08 19:11:05

  • CAMEL骆驼品牌简介文章中国国家地理网

    2025-11-08 19:11:05

  • 阿根廷将和乌拉圭、巴拉圭及智利申办2030年世界杯

    2025-11-08 19:11:05

安装应用

年轻、好看、聪明的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