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千年宋陵四季“走红”背后:历史和农耕“活态”共生

  中新社郑州11月7日电 题:千年宋陵四季“走红”背后:历史和农耕“活态”共生

  作者 经晓佳

  深秋时节,走进位于河南巩义的宋陵永泰陵,一台收获机穿梭于玉米田间。不远处,文臣武将造型的石像生静立,与现代农机遥相呼应。这幅跨越时空的景象,正是此前因“石像生守望麦田”而“走红”的宋陵秋收场景。

  宋陵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葬着北宋时期除徽钦二帝外的七位皇帝,加上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永安陵,俗称“七帝八陵”。

  历经千年,该陵区仍保存着1027件各类石刻,其中石像生与现代农耕共生的独特场景,已成为热门打卡点。

  春赏菜花、夏观麦浪、秋览高粱、冬品雪景……近年来,现代农耕在千年宋陵上“塑造”出四季皆景的景观,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其中,摄影爱好者张珍是这一景观的忠实记录者。在她看来,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正是宋陵的魅力所在。

11月3日,收割机在永泰陵收玉米。罗琳 摄

  事实上,石刻保护需因地制宜。对永泰陵等“田野类”陵区,最大程度保留原始风貌才是科学保护。

  巩义市文物局局长朱星理7日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2021年12月,巩义市出台《宋陵保护管理办法》,对八座皇陵实施分类保护:永昭陵进行原址复建,永厚陵打造为文化遗址公园,永裕陵、永泰陵则注重保留历史环境与农耕景观。

  为统筹文物保护和农业生产,2021年宋陵周边3160亩耕地统一流转,由巩义市供销合作社经营。当地结合农时调整作物种植,减少耕作对文物的扰动,同时让文物与土地、农事紧密结合,将宋陵的“活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传承。

  今年10月,永裕陵、永泰陵的高粱成熟季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当地适时开通“青纱帐里看宋陵”公交专线,并配备专业讲解员。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双向奔赴’,反映出民众旅游审美从‘视觉观光’向‘身心沉浸’的转变。”谈及宋陵四季“走红”,王牌智库首席专家上官同君认为,宋陵借麦浪、菜花等元素,将皇家陵寝的宏大叙事融进百姓生活,实现文化下沉。

  在上官同君看来,宋陵四季要想“一直红”,还需在内容上深挖礼制、民俗故事,构建“宋陵故事IP体系”;在体验上结合农事开发沉浸式活动,运用科技让参观者变为“剧中人”;在业态上推动文创、研学、民宿等融合发展,构建“文旅+”生态圈。(完)

【编辑:刘欢】
直接打开
<kbd date-time="lSIsw"></kbd><del id="b6UtBG4J"></del>
分享成功
热门导读
<b lang="LDa1u5nh"></b>
  • 北京: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全国巡展首展开幕
  • 饮食做好“3减”总动员保卫身体健康!-中际脑病医院
  • 新加坡边境安检试用虹膜识别技术
查看更多

《菠萝菠萝蜜电影网》

发布时间:2025-11-10 10:26:09 视传媒短视频二区 来自湖南

我所知道的2016年物理学诺奖得主戴维·索利斯  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李文宁的赞同。这两种说法,是双方忘了“对嘴”,还是剧本仍未写好,只好各唱各的调?邱太三的态度看似积极,但拿疫情为由阻挡,却是刻意推托。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20年10月底,昆仑万维发布交易预案,全资子公司香港万维以现金方式向KFH购买其所持有的1950万股,即Opera在外流通股份的%的股份,交易价格约为亿元。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
打开APP,阅读全文
支持楼主

95人支持

阅读原文 阅读 5172568
举报
热点推荐
  •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2025-11-10 10:26:09

  • 国内国际·江西大江网*全国重点新闻网站

    2025-11-10 10:26:09

  • �

    2025-11-10 10:26:09

  •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2025-11-10 10:26:09

  •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2025-11-10 10:26:09

  • 福建力量紧急驰援土耳其

    2025-11-10 10:26:09

安装应用

年轻、好看、聪明的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