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中国城市海外媒体呈现内容质量较上一年度大幅提升,且表现较好的城市大多拥有面向全球开放发展的传统特色和链接广度。
中新网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 赵方园)日常生活中,如何“补钙”和“护骨”,常常让人拿不准。比如,“多吃肉能补钙”“喝咖啡会导致骨质疏松”……这些广为流传的观点,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骨质疏松有哪些症状?中新健康邀请了多位专家进行解读。
骨质疏松症有哪些早期信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骨中心主任刘亮在接受采访时解释,我们的骨头其实一直在“新陈代谢”——一边在流失(骨吸收),一边在生长(骨形成)。当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时,骨量逐渐流失,就会引发骨质疏松症。
刘亮表示,骨质疏松早期几乎没有感觉,因此被称为“沉默的疾病”。一旦出现以下表现,往往说明骨量已严重流失,需要格外警惕:
1.腰背疼痛,尤以久坐、久站后加重,平躺后可缓解;
2.身高较年轻时缩短超过3厘米,或出现驼背;
3.轻微外力下即发生骨折,例如跌倒、弯腰甚至打喷嚏时,常见部位为髋部、脊柱和手腕。
刘亮提醒,如果中老年人经常觉得腰背或关节隐痛,或者发现自己明显变矮了,就要特别留意,可能是骨骼发出的“隐秘信号”,千万别简单当成是“老了,不中用了”,应该及时关注和检查。
两大认知误区
误区一:喝骨头汤、多吃肉和虾皮能高效补钙
提到补钙,很多人秉承“吃什么补什么”,认为饮用骨头汤有效补钙。对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指出,这是一个认知误区。
“钙虽然是骨骼的主要成分,但动物骨骼中的钙很难溶解到汤里。”何丽解释道,熬汤过程中钙溶出量极低,汤中主要成分为脂肪和嘌呤,过量饮用反而可能增加代谢负担。
还有人认为多吃肉和虾皮可以补钙。何丽指出,肉类中的优质蛋白质、磷和维生素A等成分对骨骼健康有重要作用,但畜禽肉的钙含量普遍较低,水产品含钙量虽然较高,但我国居民水产品尤其是海产品摄入量普遍不足。
因此,靠吃肉补钙效果有限。虾皮虽然富含钙但吸收率不高,同时含有大量盐,无法供人大量食用,补钙效果微乎其微。况且,过量摄入盐分会加速尿钙排泄,长期高盐饮食会加剧钙流失,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误区二:喝咖啡、碳酸饮料会导致骨质疏松
“目前全球尚无充分证据表明,适量饮用咖啡会直接导致骨质疏松。”何丽解释称,咖啡中的草酸与咖啡因确实会轻微干扰钙吸收并促进尿钙流失,但影响程度与饮用量直接相关。研究发现,正常人每天适量喝咖啡患骨质疏松风险与不饮咖啡者无显著差异。
有人认为碳酸饮料中的磷含量高,会影响钙的吸收。
对此,何丽指出,磷同钙一样,都是构成骨骼的核心矿物质,也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一旦缺乏磷,骨骼同样会变得脆弱。这种协同关系体现在一个关键的生理机制上——钙磷平衡,当血液中的钙磷比值是1-1.5时,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但当人们过多地摄入含磷食物时,钙磷平衡被打破。此时,磷就会将钙“赶出”人体。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成年人每日磷的推荐摄入量为720毫克,最高耐受量为3500毫克。
何丽表示:“磷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尤其是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中,一罐330毫升可乐型饮料含磷约33毫克,每天饮用1-2罐,其磷摄入量在安全范围内,并不会因此影响钙质代谢。”
她强调,此类饮料真正的健康风险在于其中的高添加糖,建议消费者可优先选择无糖款,并指出:“白水应作为日常补水的主要来源,任何饮料都无法替代其基础地位。”
五方面入手,保持骨骼健康
如何保障骨骼健康?可以参考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与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联合提出的建议:
1.保持适宜体重:定期监测体重、体脂率、肌肉围度等指标,根据身体变化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保持适宜的体重;
2.均衡营养:建议通过合理膳食或钙补充剂增加钙的摄入,增加阳光照射、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维生素D补充剂;
3.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可选择“有氧+力量+平衡”相结合的多种运动模式,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减少跌倒风险;
4.改变不健康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含糖碳酸饮料等;
5.高危人群早筛查早防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骨密度检测。有问题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完)
【编辑:田博群】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印度未来几十年需要万亿美元的额外投资来使其能源系统与全球气候目标保持一致。。
- 今日热点
- 2023年聊城市新春音乐会在聊城市影剧院倾情上演
- 皖能合肥发电有限公司:“五个一、三清单”助力党支部团结凝聚群众
- 浙江临海:梅花绽放迎客来
- 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城市管理局:以党建引领“三破三立” 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型升级
- 丰富食物品种 保持适宜活动(服务窗)
- 票房收入超500万元!北京人艺新年喜迎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