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级—级》
中新网兰州10月10日电 (王牧雨)随着“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作为黄河国家战略首倡之地,甘肃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交出亮眼答卷。
当日,记者从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决胜收官‘十四五’ 争先进位话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甘肃通过系统推进生态修复、污染防治与绿色发展,实现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Ⅱ类,黄河流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5.6%,成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流失治理区,肩负着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要使命。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丁巨胜介绍说,甘肃重点推进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建设,其中甘南“山水工程”已全面建成,累计完成修复治理面积16.3万公顷。这片仅占黄河流域5%国土面积的区域,贡献了流域20%的水资源,“黄河蓄水池”功能持续凸显。
同时,甘肃加强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保护,推进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从2020年的67.65%提升至2024年的70.25%,生态固土能力显著增强。
针对黄河流域荒漠化问题,甘肃深入实施“三北”工程,聚焦河西走廊风沙带、中部沿黄沙化土地、陇东毛乌素沙化土地等重点区域,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复合生态防护网络。“十四五”以来,黄河流域共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68.13万亩,全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呈现面积减少、程度减轻的“双缩减”态势,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污染防治是黄河保护的关键一环。甘肃统筹推进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完成黄河流域5706个入河排污口整治,提前两年消除流域内劣V类水体。截至目前,黄河甘肃段干流出境断面水质已连续9年稳定达到Ⅱ类,真正实现“一河清水送下游”。
值得关注的是,甘肃在推进黄河生态保护的同时,并未放缓绿色发展步伐。
据丁巨胜介绍,“十四五”以来,甘肃依托黄河流域资源禀赋,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做大特色优势产业,聚力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黄河流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5.6%,以1/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3/4的GDP,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完)
【编辑:张令旗】
依托毗邻香港、辐射湾区的优势,罗湖全国试点首发“数字人民币红包”;面向香港居民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测试;在全市首批“跨境理财通”20家试点银行中,罗湖占据9席;首批“监管沙盒”8个项目中,罗湖4项入选,3项涉及跨境服务;完成全国首批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试点工作;与深圳人行共同实施“深港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在境外卡使用、外汇业务办理、扩大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跨境理财、跨境收支等领域探索创新,进一步便利跨境金融服务……同创伟业创始合伙人、董事长郑伟鹤在发表演讲时也为罗湖发展创投业“支招”,并提出了几点值得罗湖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第一,进一步把罗湖的金融平台打造好;第二,进一步把香港的活钱引进来用好;第三,如何把银行保险等金融资本与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第四,如何补齐天使投资基金的短板;第五,探索尝试发展市场化母基金;第六,进一步利用好口岸优势、开放优势。《国产—级—级》国盛证券认为,由于当前处于处于经济数据与公司业绩的空窗期,市场基本面未出现本质变化,经济复苏的强度还有待数据验证,宏观层面短期较难出现超预期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