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千年宋陵四季“走红”背后:历史和农耕“活态”共生

  中新社郑州11月7日电 题:千年宋陵四季“走红”背后:历史和农耕“活态”共生

  作者 经晓佳

  深秋时节,走进位于河南巩义的宋陵永泰陵,一台收获机穿梭于玉米田间。不远处,文臣武将造型的石像生静立,与现代农机遥相呼应。这幅跨越时空的景象,正是此前因“石像生守望麦田”而“走红”的宋陵秋收场景。

  宋陵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葬着北宋时期除徽钦二帝外的七位皇帝,加上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永安陵,俗称“七帝八陵”。

  历经千年,该陵区仍保存着1027件各类石刻,其中石像生与现代农耕共生的独特场景,已成为热门打卡点。

  春赏菜花、夏观麦浪、秋览高粱、冬品雪景……近年来,现代农耕在千年宋陵上“塑造”出四季皆景的景观,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其中,摄影爱好者张珍是这一景观的忠实记录者。在她看来,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正是宋陵的魅力所在。

11月3日,收割机在永泰陵收玉米。罗琳 摄

  事实上,石刻保护需因地制宜。对永泰陵等“田野类”陵区,最大程度保留原始风貌才是科学保护。

  巩义市文物局局长朱星理7日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2021年12月,巩义市出台《宋陵保护管理办法》,对八座皇陵实施分类保护:永昭陵进行原址复建,永厚陵打造为文化遗址公园,永裕陵、永泰陵则注重保留历史环境与农耕景观。

  为统筹文物保护和农业生产,2021年宋陵周边3160亩耕地统一流转,由巩义市供销合作社经营。当地结合农时调整作物种植,减少耕作对文物的扰动,同时让文物与土地、农事紧密结合,将宋陵的“活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传承。

  今年10月,永裕陵、永泰陵的高粱成熟季吸引大量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当地适时开通“青纱帐里看宋陵”公交专线,并配备专业讲解员。

  “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双向奔赴’,反映出民众旅游审美从‘视觉观光’向‘身心沉浸’的转变。”谈及宋陵四季“走红”,王牌智库首席专家上官同君认为,宋陵借麦浪、菜花等元素,将皇家陵寝的宏大叙事融进百姓生活,实现文化下沉。

  在上官同君看来,宋陵四季要想“一直红”,还需在内容上深挖礼制、民俗故事,构建“宋陵故事IP体系”;在体验上结合农事开发沉浸式活动,运用科技让参观者变为“剧中人”;在业态上推动文创、研学、民宿等融合发展,构建“文旅+”生态圈。(完)

【编辑:刘欢】
直接打开
<kbd date-time="iVnttPX"></kbd><del id="O9etr6x"></del>
分享成功
热门导读
<b lang="5YvxFh9"></b>
  • 强信心·开新局丨抢抓好年景167个海南自贸港建设项目集中开工
  • 氢能重卡产业拐点已现
  • 中方发起“中非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倡议”
查看更多

《菠萝蜜在线观看免费》

发布时间:2025-11-10 04:33:34 网红演绎修冰箱勾引 来自湖南

《散乐图》在央视华美“展卷”  从警37年来,潘东升同志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将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公安事业,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谱写了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生命赞歌。”董浩宇说,他的身体素质提高了不少,团建时大家运动完都坐着休息,自己继续遛弯也不觉得累。党员干部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
打开APP,阅读全文
支持楼主

95人支持

阅读原文 阅读 4162127
举报
热点推荐
  • 多地调整体育中考项目!福建今年这样考→

    2025-11-10 04:33:34

  • 本该是最安全的出行空间,却频频上演惊险场面!过街天桥上“狂飙”该刹住了

    2025-11-10 04:33:34

  • 贵州省委网信办举行2021年第四季度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会

    2025-11-10 04:33:34

  • 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

    2025-11-10 04:33:34

  • 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公司2022年1

    2025-11-10 04:33:34

  • “炫出津彩打卡100”天津文旅消费新场景评选榜单揭晓

    2025-11-10 04:33:34

安装应用

年轻、好看、聪明的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