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终投票结果来看,基金份额持有人(或其代理人)所代表份额共计份,占权益登记日基金总份额份的%,也是刚好过了50%的“及格线”。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一期发表一篇中国团队的环境研究论文提出,通过一种将全球协同与区域定制相结合的循环经济策略,可将锂离子电池供应链的平均排放强度削减约达35%。这项研究分析了电池供应链每一环节的碳排放,识别出潜在的减排节点。
研究团队称,锂离子电池是驱动能源转型与交通电气化的核心引擎,其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然而,这一“绿色”革命的背后,一条遍布全球、高度分散的供应链正留下巨大的碳足迹:从矿山到工厂,复杂的跨国生产网络不仅导致排放责任的模糊,更使全球协同减排面临严峻挑战。
基于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由北京工业大学吴玉锋教授团队牵头、青年教师翟梦瑜为论文第一作者并协同相关合作者一起,通过构建创新模型对锂离子电池供应链的碳排放进行系统分析,发现采矿造成的排放比例最大,占电池生产总排放的38.52%。他们还发现一种“价值-排放”悖论,即供应链中收益较少的部分反而产生更高的碳排放。例如,采矿在整个过程中造成38.52%的排放,但仅占电池总价值的18.78%,而正极生产排放量占全过程的34.82%,却贡献电池总价值的42.56%。
研究团队认为,在全球合作并配合区域性法规和政策的框架下,通过循环经济可有效应对上述结构性失衡,能在全球平均降低锂离子电池碳排放强度的35.87%。
他们也提醒说,需要警惕单一导向策略框架可能导致的区域不公。研究发现,一些看似全局最优的方案,实际上可能会将环境压力和减排成本不均衡地转移到特定国家,造成“负担转移”。因此,任何有效的循环经济策略都必须建立在统一的全球大数据平台和碳足迹核算标准之上,以此为基础才能构建公平的国际治理体系,确保全球在协同减排的同时实现公正发展。(完) 【编辑:李岩】
工商联要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引导民营企业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完善政企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搭建服务民营企业平台载体,推动惠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助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坚定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 今日热点
- 中国西藏网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 每日鲜语环保路公益广告 ——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 阿合奇县:工作队联合居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 Time to prick spy balloon trick
- 北京通州区检察院以高质量刑事监督服务城市副中心发展大局
- 百年大党的现代化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