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小时后,他和小伙伴们身边的化石堆了超过半米高,有菊石、鱿鱼、鱼类和贝类等数个物种。
中新网太原11月27日电 (记者 杨杰英)27日,在山西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大山介绍,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对山西省黄河流域高水平保护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汾河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刘大山表示,如今,太原汾河景区清水碧波、飞鸟翔集,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已成为常客,与河畔休闲漫步的市民共同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这一景象正是“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成效的真实写照。
工程实施以来,山西省黄河流域水环境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数据显示,流域内新(改、扩)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32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每日34.5万立方米,完成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593.2公里。同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步推进,新建处理站99座,并完成227个黑臭坑塘治理。
在再生水循环利用方面,新建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21座,实现中水回用每日22.2万立方米,显著拓宽了污水资源化利用途径。
随着工程推进,流域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据预测,2025年山西省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将达96.6%,较工程实施前(2022年)提升13.5个百分点;汾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将达95.2%,较工程实施前提升33.3个百分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水质在2024年首次达到Ⅲ类优良水质,并持续保持稳定。
水生态健康水平也显著提升。工程新增人工湿地面积1575.7亩,完成造林123.4万亩。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浮游生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种群数量明显增加,2024年在太原市汾河景区首次发现被誉为“活体水质检测器”的桃花水母。
此外,工程的生态效益正转化为惠及市民的民生福祉。沿汾各市打造的生态廊道、亲水平台等,有效拓展了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汾河岸畔已成为民众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刘大山表示,下一步将坚持“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原则,全面落实工程运行管理责任体系,推行专业化、智慧化运维,确保“一泓清水入黄河”成果得以长期稳定巩固。(完)
【编辑:于晓艳】美国及其合作伙伴必须通过确定适当的融资方式,包括本币贷款和优惠贷款,以及提高风险偏好来应对这些不同的挑战。。
- 今日热点
- 对话《流浪地球2》主创:为中国故事插上科幻翅膀
- 光大银行北京分行开展青少年金融知识宣教活动
- 民航旅客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 第2部分:数据交换接口规范
- “小三通”常态化首日仅34人 台当局2月8日起将调整船位登记作业
- 天津市和平区总工会召开民主管理工作部署会
- 李克强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