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发展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城市,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今天的中国,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一个个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星罗棋布,编织起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
坚守人民城市之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引领城市发展的基本思想方法。
“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感悟这些城市发展规律,人民城市理念贯穿其中。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言语谆谆:“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中的“五个统筹”之一。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始终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
住有所居是宜居的基础。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广厦工程”“造福工程”,改善市民居住条件。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处理好城市建设中八个关系》,系统论述了“城市建设和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着眼未来,立足当前”。
在北京草厂胡同,叮嘱“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在辽宁抚顺东华园社区,了解避险搬迁安置情况,谈及“我一直牵挂着资源枯竭型城市”;在重庆民主村社区,语重心长地说“党中央很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旧小区改造好”……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中,始终惦念群众是否住得稳、过得安。
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不仅要解决住有所居,还得追求生态宜居。
野生鸟类再“上新”!不久前,白洋淀新发现冕柳莺,截至今年5月,野生鸟类增加至296种,较河北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90种。
2019年1月,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谈到雄安新区下大气力处理城和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时选址在这,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船行淀中、人在景中,疏密有度、返璞归真,新城与淀泊共融共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面镜子。
“过去都是忙着搞‘路桥隧、铁公机’,现在每个城市都很注重城市的绿化改造、生态建设,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
“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
“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五个统筹”,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体现了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走好城市发展之路——
“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我国城市人口规模大、资源约束强,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走西方城市发展的老路。
在2015年12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什么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精髓要义正是人民城市理念。
基本公共服务同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走好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推进人民城市建设,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处理好一些基本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城市理念,提供了一把蕴含科学辩证法的“钥匙”。
比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关系。
大中小城市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就业、教育、医疗等存在较大差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互联互通,提高中小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特别是发展好教育和医疗,增强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
这些年,河北与京津共建多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京津专家的问诊服务;300多所京津中小学与河北开展合作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更有温度,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再如,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的关系。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这些都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要解决的任务。
“好啊!扎根,落户,发展。”2023年在上海考察时,听闻外来务工青年在出租房社区住得好,想“在这里安个家”,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也是上海的建设者、贡献者,所以上海也要关心你们。”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总书记语重心长,“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2016年至2024年,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3835万套,帮助1亿多群众解决住房困难问题。目前,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现行标准规定的81项服务项目中,已有62项实现了常住地提供。
不分地域、不分城乡、不分人群,公共服务更加均衡、更加优质,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截至2023年末,全国城市数量达到694个,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有29个,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1个;
2023年地级以上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7.0万亿元,贡献了61.1%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释放城市消费活力;
2013年至2023年,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4亿人;
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基本取消,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
…………
一组组数据,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生动注脚;一项项举措,传递人民城市的温度。
把握城市工作之重——
“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
城市工作千头万绪,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你们这么多城市、这么多人口,是怎么管的?’我说,我们每一个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就是把管理职能分解到方方面面。系统性管理,各负其责,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同外国政要的一次对话。
对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书记非常关注,“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科学化,突破口在哪?“坚持规划先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
“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再开始建设”“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谋定而后动,起始之初的两年时间,雄安几乎未动一砖一瓦。
如今,地上、地下、“云上”日新月异,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正逐步成为现实,“15分钟生活圈”、社区食堂、智慧养老驿站等设施便民利民……从“一张白纸”起步,“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城市不是靠口号建成的”“有了符合实际的定位,才会有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这样的城市工作理念,在30多年前的一份战略设想中也能看到。
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分3年、8年、20年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措施等,让榕城大地迎来沧桑巨变。习近平同志在序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
精细化,路径在哪?“下好‘绣花’功夫”。
“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的“绣花”妙喻,蕴含统筹兼顾、系统施策的科学方法论。
精细化治理,需从房前屋后实事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事务很繁杂,“绣花”功夫如何见实效?
总书记给出答案:“城市政府应该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同市场、企业、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务、承担社会责任”“激发全社会活力,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
在北京,创新探索“接诉即办”等做法,12345在上一年度诉求大数据基础上,算出反映最集中的民生痛点、治理堵点。
在深圳,龙华区搭建“邻里议事厅”,举办“流水茶席”等邻里茶话会,解决群众诉求和意见。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
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这些“接地气、聚民智”的探索,不断拓展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路径。
智慧化,助力在哪?“强化数字赋能”。
重庆,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庞大复杂的运行系统,考验着现代化治理水平。
2024年4月,重庆市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重庆的“城市大脑”。在这里,水、电、桥、隧、轨道、管网等各项城市体征指标均已接入,能对城市运行风险智能感知,辅助城市管理决策。
总书记强调:“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首要的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预案、精准管控、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各类事态,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在杭州,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在深圳,勉励“发挥深圳信息产业发展优势,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对于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思考良多。
规划科学、治理精细、管理智慧,着眼大格局、干在细微处,更多城市“绣”出自己的品质品牌。
传承城市文化之魂——
“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爱护城市文化遗产,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分量很重。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城市“开发”与“拆建”热情高涨,位于三坊七巷的林觉民故居岌岌可危。紧急关头,一位福州市政协委员写信给新任市委书记习近平。得知这一消息,习近平同志立刻要求暂缓拆迁。
“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同志的话振聋发聩。
跨越30年,三坊七巷再次迎来了珍爱它的老朋友。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强调“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新和旧、拆与留,考验的是历史远见。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告诫:“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2015年12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叮嘱:“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考验的是统筹眼光。
“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
“要珍惜和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能搞过度修缮、过度开发,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
“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
从广州永庆坊到上海黄浦江,从潮州古城到平遥老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城市历史文脉赓续传承指明方向、提出要求。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如今,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80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6.8万处历史建筑,构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载体,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人民城市理念贯穿于“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映照于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一座座人民之城、幸福之城、活力之城,正成为亿万人民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家园。 【编辑:史词】

经济新闻精选:
-
2025-07-16 04:20:39
-
2025-07-16 04:20:39
-
2025-07-16 04:20:39
-
2025-07-16 04:20:39
-
2025-07-16 04:20:39
-
2025-07-16 04:20:39
-
2025-07-16 04:20:39
-
2025-07-16 04:20:39
-
2025-07-16 04: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