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能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在WAIC2025上启动编制

  中新网上海7月27日电 (记者 陈静)在27日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社会论坛(WAIC2025)上,“全球智能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下称:指数)编制当日启动,旨在为全球不同类型智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诊断和趋势研判,促进AI赋能可持续发展。指数由联合国人居署“上海指数”研究团队首席专家陈海云博士领衔指导研发,同济大学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协同编制。

“全球智能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数”编制27日启动。(杨浦区新闻办供图)

  当天,以“AI赋能社会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社会论坛(下称:智能社会论坛)27日举行。在论坛上,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同济大学联合共建的“数字法院研究基地”(下称:基地)揭牌成立,将聚焦上海法院的前沿实践,打造司法智能化研究的前沿阵地,为数字中国战略实施和数字法院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应用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认为,数字法院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汇聚高校理论研究成果与司法实务部门的实践经验,希望基地不仅成为院校深度合作的典范,更要成为打通司法实践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推动数据互联、资源共享、业务协同。

  智能社会论坛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面向智能社会治理的专业性、学术性的高端论坛,已经连续四年举办。智能社会论坛旨在汇聚全球智慧,共同应对智能技术革新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治理挑战,促进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发展,造福智能社会人类美好生活。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同济大学联合共建的“数字法院研究基地”27日揭牌成立。(杨浦区新闻办供图)

  本次智能社会论坛由同济大学和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上海杨浦)、同济大学上海市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中国(上海)数字城市研究院共同承办。近年来,同济大学将人工智能赋能战略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该校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效用,全方位推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的转型升级。

  杨浦区联合同济大学,围绕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积极发挥“大学+大厂”集聚优势,通过深化场景驱动、强化生态培育、扩大品牌效应,共同致力于打造基于智能技术的、富于人文温度的智能社会治理新样板。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表示,杨浦区将以人工智能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加快构建、完善城市治理运行数智化体系,打造覆盖全域的数据平台底座,建设区街二级智治体系,推行政务办公、城市运行、政务服务三网协同,加速运行数智党建、数智政务、数智治理、数智经济和数智民生五大模块,推动社会治理从经验治理向数据治理向智能治理转变。

  本次智能社会论坛还发布了“人工智能伦理、法律与治理”系列丛书(第三辑)。“治理和发展是一体两翼,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了任何一方人工智能将失去正确的前进方向。”同济大学党组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我们一方面要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造福人类,另一方面要确保人工智能科技向善,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当日,同济大学和上海市杨浦区多项数智赋能创新成果亮相。同济大学以“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引领,发布了城市治理智能体(1.0)、大语言模型中文内容安全评测系统、大模型驱动的视觉语言具身导航系统等交叉研究创新成果。杨浦区围绕深化场景驱动、加快成果转化,推出了大桥街道全域数字化转型(I期)、“数融医体”智能社区运动健康师系统、城市灵境场景创新中心等多项数智赋能基层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场景案例。

  在本次智能社会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多位来自政策研究、产业实践的专家围绕“AI赋能治理创新,共筑可持续未来”的主题进行了跨界互动。嘉宾们均认为,人工智能发展要处理好技术突破与伦理约束、个体赋能与社会公平、开源生态与安全管控之间的动态平衡;未来需构建开放、包容的治理框架,确保技术普惠且可控,实现科技向善与人文关怀的融合。(完)

【编辑:王琴】
直接打开
<kbd date-time="BXGiiO5T"></kbd><del id="iIZWTzf"></del>
分享成功
热门导读
<b lang="oD4P088"></b>
  • 实践暖镜头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用专业知识守护乡村老人身心健康
  • 电竞酒店不得接纳未成年人&nbsp;全国首例该领域民事公益诉讼案在宿迁宣判
  • 从“的确良”到熔喷布——一支国企“种子队”的担当
查看更多

《羞污影院在线观看入口污》

发布时间:2025-07-29 21:51:04 秦可欣作品 来自湖南

投诉、举报、信访——投资者人手一份的维权指南那么,脱胎于“TB-2”的“游骑兵”究竟具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它的出现又会对土耳其战略格局造成怎样的影响?为此,人民网采访相关专家进行了解读。截至2020年底,国内(不含港澳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件,超额完成国家“十三五”规划目标。”(责编:杨牧、吴成良)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
打开APP,阅读全文
支持楼主

95人支持

阅读原文 阅读 506016
举报
热点推荐
  • 四川天府新区:“五融五强”打造公园城市乡村振兴样板

    2025-07-29 21:51:04

  • 【健康解码】为什么一到晚上格外口渴?

    2025-07-29 21:51:04

  • 美煞费苦心对华“卡脖子”,只可惜——

    2025-07-29 21:51:04

  • 天津:成群海鸥聚集海滨民众观赏投喂兴致足

    2025-07-29 21:51:04

  • 中央文明办一局与人民网联合征集“历史街区与文物保护”问题及建议

    2025-07-29 21:51:04

  • 16个要点,理解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2025-07-29 21:51:04

安装应用

年轻、好看、聪明的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