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图书《大智周恩来》作者:胡长明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人崇奉两种人格类型,一种是孔子所津津乐道的“君子”人格,另一种则是孟子心仪神往的“大丈夫”人格,两种人格相互映衬,又相互补充,像两道交织的光环,又像两座高耸的雪岭,吸引着孔孟后学为之趋赴。
中新社台北8月8日电 赖清德当局拟于9月启用13篇所谓“识读中国威胁”补充教材。台舆论指,相关教材表面宣称为提升学生媒体素养与防范“认知作战”,实际违背教育初衷,成为“文化台独”嫁接教育的工具。
赖清德今年4月称台湾教育机构等应全面深化青年学子对中国大陆的识读教育,台教育部门据此完成13篇“识读中国”补充教材,并称现行课纲中已有的相关内容不够充实,新教材可作辅助用。
台湾《联合报》社论质疑,教育部门声称这些“识读中国”教材是补充,教师不使用不会被惩罚。但考试要考,仍等同于强迫师生接受思想“洗涤”。此举是赖清德“洗涤人心”政治工程的关键环节。
《中国时报》社论指出,民进党执政后,从历史课纲“去中国化”、文言文比例下调到现在高举“识读中国威胁”旗帜,无不透露出深层政治操作。该报担忧,教材充斥单一敌对叙事,偏离教育中立与启发思辨精神,将对年轻学子价值认知、历史观养成及两岸未来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昆义投书媒体指出,教材服膺于赖清德当局设下的集体洗脑机制,让学生从小建立“两岸对垒”的敌我架构,已完全背离教育初衷。他认为,从历史课本到媒体教育,赖当局经年累月渗透校园,意在培养所谓“天然独”世代。学生被迫接受“仇中”观点、带着偏见看待大陆,两岸和平的可能性也愈发渺茫,最终走入“文化台独”陷阱。
面对民进党操弄教材的行为,台湾教师工会总联合会与全台教育产业总工会均表示疑虑。全台教育产业总工会理事长林硕杰指出,新增补充教材既耗费人力与预算,亦对已饱和的教学工作形成压力。他质疑,教育机构若真关心教育品质,应优先改善教师待遇与滥诉困扰,而非筹编具有政治色彩的教材。(完) 【编辑:张令旗】
今年1-8月,全国共查处违法案件近2万件,对违法者产生了有力震慑。。
- 今日热点
- 40年,我们看见中国(日本篇)
- 用过都说好!肯尼亚展示中国CSVP14防地雷反伏击车
- 苏南“开春奖企业”现象观察
- 6G有多快?2030年或将正式商用体验-要闻
- 秦皇岛市总工会慰问新业态劳动者
- 河南淇县:雨后云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