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中国内地ESG可持续战略与运营主管合伙人钟晓扬表示:“从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趋势来看,高净值人群和90后正在引领发展,他们追求尊享性、多元化、新奇感和个性化,青睐中国文化和国潮,对于销售新渠道、创新可持续的消费体验有更高的期望。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一期发表一篇中国团队的环境研究论文提出,通过一种将全球协同与区域定制相结合的循环经济策略,可将锂离子电池供应链的平均排放强度削减约达35%。这项研究分析了电池供应链每一环节的碳排放,识别出潜在的减排节点。
研究团队称,锂离子电池是驱动能源转型与交通电气化的核心引擎,其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然而,这一“绿色”革命的背后,一条遍布全球、高度分散的供应链正留下巨大的碳足迹:从矿山到工厂,复杂的跨国生产网络不仅导致排放责任的模糊,更使全球协同减排面临严峻挑战。
基于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下,由北京工业大学吴玉锋教授团队牵头、青年教师翟梦瑜为论文第一作者并协同相关合作者一起,通过构建创新模型对锂离子电池供应链的碳排放进行系统分析,发现采矿造成的排放比例最大,占电池生产总排放的38.52%。他们还发现一种“价值-排放”悖论,即供应链中收益较少的部分反而产生更高的碳排放。例如,采矿在整个过程中造成38.52%的排放,但仅占电池总价值的18.78%,而正极生产排放量占全过程的34.82%,却贡献电池总价值的42.56%。
研究团队认为,在全球合作并配合区域性法规和政策的框架下,通过循环经济可有效应对上述结构性失衡,能在全球平均降低锂离子电池碳排放强度的35.87%。
他们也提醒说,需要警惕单一导向策略框架可能导致的区域不公。研究发现,一些看似全局最优的方案,实际上可能会将环境压力和减排成本不均衡地转移到特定国家,造成“负担转移”。因此,任何有效的循环经济策略都必须建立在统一的全球大数据平台和碳足迹核算标准之上,以此为基础才能构建公平的国际治理体系,确保全球在协同减排的同时实现公正发展。(完) 【编辑:李岩】
中国疾控中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监测到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加的新型变异株流行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我国的监测数据显示,从今年1月1日以来,从全国各个口岸入境人员当中监测到了39种进化分支,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以和及其亚分支为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监测到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加的新型变异株流行。。
- 今日热点
- 孔子博物馆举行山东文物精品展
- 海事专题--江苏频道--人民网
- 北京:水鸟翔集见证河湖湿地环境向好
- 推动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在四川具体化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
- 已获批上市的国产新冠治疗用药全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 时政--湖南频道--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