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03:46:31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刘天霖

参考消息网2025-10-31号报道

  编者按: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政治优势。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一系列重大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凝聚共识、指引方向,在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中引发热烈反响。

  多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代表对“统战新语”表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和建设者,无论是哪个民族,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近日,长延堡街道电视塔社区组织辖区各族群众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邻里乡亲共同交流学习,让我内心满是振奋。

  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重要意义。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和建设者,无论是哪个民族,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

  这次学习也是一次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各族群众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共同思考、共同交流。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大家用各自的语言表达着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这种团结和谐的氛围,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学习的结束是践行的开始。作为社区的一员,我将把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播正能量,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区和谐。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为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相信,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社区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街道电视塔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王晓龙

  作为扎根阿克苏地区基层的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让我对民族团结的时代意义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全会擘画的“十五五”发展蓝图中,“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等要求,与边疆地区以民族团结促稳定发展的实践高度契合 。

  在阿克苏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民族团结从来不是抽象概念。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多民族的共同努力,我见证了各族群众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中结下的深厚情谊。我们通过党建引领,将民族团结融入慈善帮扶、社区治理等具体实践,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暖。

  作为政协委员,我将带头落实全会精神,持续推动“民族团结+慈善公益”模式,聚焦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就业帮扶、教育支持等领域办实事、解民忧。就像基层干部所言,要把政策落实到基层、农村,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办实事中绽放 。

  边疆稳定关乎国家大局,民族团结是发展根基。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继续当好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推动者,带动更多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大地落地生根,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贡献力量。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民族团结先进促进会首任会长 王永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形势,并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为基层一线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奋斗。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任务,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各族群众心中牢固根植,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全会作出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部署,为全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繁荣规划了清晰路径。各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创新创造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宝贵资源。各族群众要勇担使命,既要做全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守护者”,延续其生命力;也要成为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者”,释放其创造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凝聚力量、贡献智慧。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浙江省台州陆正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 陆景亮

  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对基层社会组织服务工作有了更具体的领悟。作为一名扎根宁夏的志愿服务组织党支部书记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中国好人榜”荣誉获得者,我更觉使命在肩。

  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多年来,我和团队一起走进社区、走进乡村,开展禁毒宣传、帮扶困难群众、关爱青少年、参与生态保护,做的虽然都是小事,但每一件事都连着老百姓的心。我深深体会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党的温暖送到他们身边,才能真正凝聚人心、促进团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继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把党的政策传下去,把群众的心声带上来,在“最后一公里”上用心用情、做实做细。比如我们开展的“走百村、进万家”禁毒宣传,“爱心送考”、“微心愿”圆梦等志愿服务,都是在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期盼,也是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将继续带领团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温暖民心,努力做一名党组织放心、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古峡禁毒帮困志愿者联合会党支部书记 李小平

  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作为基层村党支部书记的我将持续团结带领我村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以此次会议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并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着力改善民生、增进百姓福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党建+生态+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增收致富。通过已建成的新型环保生物质颗粒厂、劳保手套厂和万头生猪养殖场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动村民增收,实现循环利用,绿富同兴的目标。持续延伸生态产业链条,从而提升林沙产业的附加值,从而实现双碳目标,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当前,本村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减弱,传统的生产方式要持续改善,需要我们改变思维方式,用现代化、科技创新等新型发展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形成一条完整的发展之路,实事求是,积极吸纳懂农村爱农民的有志之士返乡发展,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牧民,积极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强化社会治理和改善人居环境,持续将我村建设成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和美乡村。

  我深知未来充满机遇与挑战,作为党的干部只有敢闯敢干要干成事决心和恒心,没有推诿扯皮的逃避,永远铭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和宗旨,为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基层力量。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图克镇乌兰什巴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刘二飞

  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作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山东网梯学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我以智慧农业为纽带,在山东与内蒙古两地谱写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协奏曲,通过科技赋能农业,带领企业探索数字化促农业、产业融合推动民族团结的实践路径。

  全会召开后,我第一时间组织企业高管与技术骨干深入学习全会精神,明确要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转化为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具体行动——智慧农业既是技术革命,更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载体。

  公司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发展要求与企业战略深度融合,聚焦关键技术攻关、数字平台建设、人才交流培养等重点领域,为两地民族团结注入科技动能。

  我深知,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撑。在山东,公司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建“空天地”一体化智慧农业监测网络,并推广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在内蒙古,我带领团队针对当地气候特点和生产条件,重点推广了适配寒旱地区的智慧农业技术,开发北斗导航智能播种和收割系统,助农牧民增收。同时,我们构建全产业链数字化方案,通过电商平台让两地优质农产品卖得更远更好。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我始终将促进民族团结融入企业发展,组织山东农业技术专家赴内蒙古培训,邀请当地农牧业能手来山东交流;通过“智慧农业+民族团结”模式,助力内蒙古特色产品智能化生产和品牌建设,让各族群众共享智慧农业发展带来的红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未来,公司将深化技术研发,拓展冷链物流、农业旅游等领域,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同为鲁蒙两地培养复合型人才,持续以智慧农业为笔,在鲁蒙大地绘就产业兴旺、民族团结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山东网梯学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宏玉

  (佟轩)

  (“统战新语”微信公众号)

【编辑:周驰】

凡注明“来源:杭州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