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桂林探讨植物园建设 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中新网桂林11月12日电(欧惠兰 莫伟雯)11月12日,主题为“数实融合助推植物园高质量发展”的2025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在广西桂林市开幕。本次年会由中国植物学会主办,来自全国90余家植物园、科研院所、学术组织代表及有关行业专家学者近400人参加会议。

图为11月12日,2025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在广西桂林市开幕。欧惠兰 摄

  植物园是植物保护和培育的“绿洲”,承担着科学研究、资源储备、迁地保育、科学普及等重要功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袁良琛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正系统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致力于构建以国家植物园为核心的全国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网络。全国近200家植物园是迁地保护网络中的重要力量,它们是推动植物迁地保护与科技创新的“主战场”,为珍稀濒危物种搭建起坚实的“诺亚方舟”,为植物学科研与保育实践提供关键平台。

  广西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李典鹏介绍,广西分布有90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特有种数量众多,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植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阵地。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广西植物研究所已建成包括“国家苦苣苔科种质资源库”在内的三大国家级平台,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西南特色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区域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开幕式结束后将进入为期两天的学术论坛环节,共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机遇与挑战、植物园与新质生产力、数据大模型与AI时代的植物园管理、植物园科普与科学教育五个专题论坛,同时举办“AI时代的植物保育与科普”能力建设培训班。其间,将特邀10位知名专家作大会报告,70多位专家学者、青年骨干作专题报告,内容聚焦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植物多样性保护、新质生产力、智慧植物园建设等前沿议题,是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向纵深推进的一次重要学术交流,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背景下,中国植物园人共商发展、共话未来的一次行业盛会。

  据悉,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每年举办一次,是中国植物迁地保护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会议,旨在探讨植物园的功能与社会责任,促进植物园的建设与长远发展。(完)

【编辑:李岩】
直接打开
<kbd date-time="KPJKm"></kbd><del id="gv9YkwX"></del>
分享成功
热门导读
<b lang="B4oGK"></b>
  • 在新时代化工强国建设中绽放青春
  • 拓展人身保护令适用范围大有裨益
  • 边看直播边下单,外卖格局被搅动?
查看更多

《黄页香蕉视频》

发布时间:2025-11-12 20:48:44 麻豆传煤网站直接进入在线 来自湖南

猎聘2023“薪春燃梦招聘季”开启&nbsp;助力地方发展  “构筑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绿色长城”  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强调,“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诗碑建成后,邓颖超曾亲赴日本,为诗碑落成揭幕。经过疫情3年,中国游客对出境团队游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旅行社等重启团队游有什么困难?各方是否做好准备?《环球时报》记者为此对多方进行了采访调查。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
打开APP,阅读全文
支持楼主

95人支持

阅读原文 阅读 806620
举报
热点推荐
  • 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

    2025-11-12 20:48:44

  • 王浩: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更高标准更过硬措施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

    2025-11-12 20:48:44

  • 浙江4个典型案例入选国家级名单一起来这些非遗工坊看看

    2025-11-12 20:48:44

  • &#26032;&#21326;&#35775;&#35848;&#65372;&#26149;&#33410;&#21435;&#21738;&#65311;&#33945;&#26364;&#12289;&#20219;&#24535;&#23439;&#36992;&#20320;&#26469;&#36825;&#19968;&#36215;&#36807;&#22823;&#24180;&#65281;

    2025-11-12 20:48:44

  • 系统治理,确保整治质量

    2025-11-12 20:48:44

  • “跨时空”叙事书写女性成长指南

    2025-11-12 20:48:44

安装应用

年轻、好看、聪明的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