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赫勒表示,随着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不断加深,结合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中国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是经过反复研判、科学论证的结果,也进一步彰显了人民至上理念。
中新网重庆11月21日电 (记者 张素)截至目前,中国涉外律师已发展到1.2万人,外籍仲裁员3400余人;律所在3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07家境外分支机构;仲裁机构在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设立了10余家分支机构或庭审中心……
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东盟法治论坛21日在重庆举行。中国司法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明征在会上发言时介绍上述情况。
据知,为发挥涉外法治建设在服务高水平开放、护航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司法部门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例如推动法律服务跨境协作,培育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组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
司法部门还开展涉外律师和国际仲裁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实行“订单式”培养并强化实务训练,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储备更多法治人才,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在发言时说,中国律师队伍在跨境投资、知识产权、金融贸易、争议解决等全领域,为东盟企业在华投资、中国企业东南亚设厂等提供全过程法律服务,办理跨境案件数千件。
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加强中国-东盟区域法治合作,对于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
“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独奏,而是双向奔赴的合唱。当前,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为中国与东盟律师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高子程说,将引导律师积极参与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能源合作、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等重点领域法律服务。
为更好服务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持续提升法律和司法行政领域合作质效,李明征表示,建议深化政府立法交流,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执法司法合作,维护安全与秩序;提升法律服务水平,保障合作项目;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夯实合作根基。
“鼓励和支持双方法律服务机构、律师、仲裁员等加强交流互访,共建法律服务网络,为各方重大项目、经贸活动和公民企业往来,提供全流程、跨法域的争端解决服务。”李明征说。(完)
【编辑:张子怡】单志广解释,智算中心能够提供大规模数据处理和高性能智能计算支撑,将经济、社会、产业中各种模型和经验“固化”下来,形成了新的生产力;智算中心形成集算力、算法、数据、运营于一体的服务生态,加快了人工智能的普惠化…… 人工智能是创新的加速器,智算中心则可以为各类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 今日热点
- “宋韵瓯风作品展”在浙江温州开幕
- 【人社厅】西藏:“春风行动”暖高原
- 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后首个香港赴北京旅游团抵京
- 习水县良村镇:春耕备耕忙生产不负农时不负春
- 最美基层民警孙益海:一条腿一根拐,撑起百姓一片祥和天
- 【理响中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