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相遇 古着产品受年轻人青睐

  中新网银川11月23日电 题:“穿”越时光相遇 古着产品受年轻人青睐

  中新网记者 杨迪

  走进宁夏银川市的一处小巷,“古着屋”的木质招牌引人注目。推开店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充满年代感的古着:20世纪80年代的牛仔裤、有着50年以上历史的空军飞行服、质感硬朗的摩托车骑行服……正静静等待着一段邂逅。

顾客挑选古着。中新网记者 杨迪 摄

  身着黑色皮裤、做旧牛仔夹克的豆芽(化名),正在店内试穿一件卡其色古着。“00后”的他中意古着的风格与质感,“我喜欢这种复古的感觉,而且古着也比较好搭配。”

  古着,是指反映某个年代的潮流和风格的旧式着装,其年份通常在20年以上。凭借独特的文化价值,近年来,古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追逐的时尚产品。

  2024年,孟雪与两名同伴开设了这间“霹雳古着屋”,从泰国等地“淘货”并在银川当地售卖。“对于‘淘’到的古着,我们会进行清洗、消毒、熨烫等工序,确保衣物的干净、整洁。”

  “与二手衣物不同,古着有着强烈的风格与特点,最重要的是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孟雪告诉记者,店内的顾客主要是年轻人,“目前我们建了两个群,基本上已经满员了。”

顾客挑选古着。中新网记者 杨迪 摄

  在大学生KK(化名)看来,古着最吸引她的是其中的“历史感”;“00后”赵女士(化名)则偏爱古着的独特,不想跟随大众潮流。

  “每一件古着背后,都有故事。”孟雪指着挂在墙上的一件飞行服笑言,这件衣服是靠着与商家讨价还价、“斗智斗勇”得来的。

  “还有一次,我们在泰国‘淘货’,骑着摩托车上了高架,手机却不小心丢失了。”孟雪说,一位热心的当地人帮她们找到了手机,还一路开车护送她们下了高架桥,“这批古着也因此有了更深的意义。”

  当下,愈加出圈的古着已不仅是一种时尚产品,更成为不少年轻人交流的“美学语言”。在“小红书”,“古着爱好者”话题浏览量近8000万,爱好者们彼此分享选品攻略、穿搭心得等。

  “在‘古着圈’,有一句话叫‘幸福在循环’。”孟雪的朋友圈里,记录着她与顾客们的相识相遇。“我相信古着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未来希望能扩大店面,陈列更多古着产品。”孟雪说。

  伴随着古着爱好者的增加,古着市场显现出潜力。全球商业数据统计网站Statista研究指出,近年来,以古着为代表的服装转售行业整体增速飞快,2026年其市场体量预计达到2180亿美元。

  “对古着的喜爱,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年轻人从外部认同转向内部体验的心理趋势。”北方民族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教师马良表示,这种对“旧”的青睐,并非消极地沉溺过去,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探索,“年轻人更看重衣物是否能表达‘我的风格’,这标志着他们的审美与消费日趋成熟,更加注重内在的心理体验与精神价值。”(完)

【编辑:刘欢】
直接打开
<kbd date-time="UobkhYD4"></kbd><del id="w5KyO"></del>
分享成功
热门导读
<b lang="dsyxOKi"></b>
  • 雄安新区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 墨媒:冬去春来,俄乌为继续打下去做准备
  •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查看更多

《甘雨被淦到流》

发布时间:2025-11-24 01:50:05 欧亚黑白大战在线观看 来自湖南

英超:连追两球曼联扳平“在岗位上总觉得学不够。  会上,双方回顾了一年来两局在专利审查、商标、自动化、知识产权保护、复审等领域开展合作的情况,就推进联合检索试点项目、中韩商标专家会议、中韩复审机构会议等议题交换了意见。第三,360将以服务为核心,持续为4000多万中小微企业提供“拎包入住”式的SaaS服务,降低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和门槛,真正做到“数字安全”时代“一个都不能少”。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
展开
打开APP,阅读全文
支持楼主

95人支持

阅读原文 阅读 8981904
举报
热点推荐
  • “买卖”电力,今年有啥新变化?

    2025-11-24 01:50:05

  •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退役军人工作力量(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2025-11-24 01:50:05

  • 勠力同心巩固抗疫成果&nbsp;&nbsp;因时因势做好精准防控

    2025-11-24 01:50:05

  • “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

    2025-11-24 01:50:05

  • 打击假冒国企!国资委上线监管企业产权信息查询平台

    2025-11-24 01:50:05

  • 第二届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2025-11-24 01:50:05

安装应用

年轻、好看、聪明的人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