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大家带头宣传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增强服务国家发展的本领,踊跃投身改革创新一线施展才华和抱负,为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献计出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中新网重庆11月21日电 (记者 张素)截至目前,中国涉外律师已发展到1.2万人,外籍仲裁员3400余人;律所在3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207家境外分支机构;仲裁机构在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设立了10余家分支机构或庭审中心……
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东盟法治论坛21日在重庆举行。中国司法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明征在会上发言时介绍上述情况。
据知,为发挥涉外法治建设在服务高水平开放、护航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司法部门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例如推动法律服务跨境协作,培育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组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
司法部门还开展涉外律师和国际仲裁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实行“订单式”培养并强化实务训练,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储备更多法治人才,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高子程在发言时说,中国律师队伍在跨境投资、知识产权、金融贸易、争议解决等全领域,为东盟企业在华投资、中国企业东南亚设厂等提供全过程法律服务,办理跨境案件数千件。
当前,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加强中国-东盟区域法治合作,对于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
“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独奏,而是双向奔赴的合唱。当前,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为中国与东盟律师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高子程说,将引导律师积极参与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能源合作、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等重点领域法律服务。
为更好服务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持续提升法律和司法行政领域合作质效,李明征表示,建议深化政府立法交流,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执法司法合作,维护安全与秩序;提升法律服务水平,保障合作项目;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夯实合作根基。
“鼓励和支持双方法律服务机构、律师、仲裁员等加强交流互访,共建法律服务网络,为各方重大项目、经贸活动和公民企业往来,提供全流程、跨法域的争端解决服务。”李明征说。(完)
【编辑:张子怡】(作者系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河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研究员)(责编:王子锋、王珂园)。
- 今日热点
- 【金兔迎春 向新而行】漫评丨立春至元宵到,迎着春光奔跑
- 2022年度政府网站工作年度报表
- 中红影视:百集纪录片《人民领袖毛主席》第十一集 主席爸爸(上) – 红色江山网
- 《共建埃及新行政首都》
- 首批赴泰中国旅客感觉自己像明星
-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