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想人人拍》
央视网消息:据天文学家预测,11月5日,当夕阳西沉,夜幕拉开,将迎来本年度最大的“超级月亮”。
11月5日21时19分前后,月亮呈现出最完满的圆形,9个小时后,也就是11月6日6时27分,月球过近地点,距离地球约35.7万公里,这是2025年所有满月中与地球最近的一次。因此,11月5日晚上的这轮月亮将是今年的最大满月,俗称“超级月亮”。
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 寇文:每年的超级月亮,大家还是非常关注的。最大的圆月和最小的圆月,从直径上看大小大概差了有14%,从面积上看大了30%,从数字上看,很明显有差别,但实际上这种大小的差别,单靠我们的眼睛直观看,不太容易看得出来。
北京天文馆的科普专家介绍,“超级月亮”并非天文专业术语,但并不违背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超级月亮就是月球轨道的特性与地球观测角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寇文:我们从天文上不叫“超级月亮”,叫近地点满月。就是过近地点附近的时候出现的满月,相对应的还有远地点的时候的满月。
日落后1个小时之内是最佳观测时间
地球与月球轨道位置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造就了“超级月亮”。尽管“超级月亮”并不罕见,但它的每次登场都有独特之处。如果您也想亲眼见证这轮年度最大满月的震撼,掌握一些观测技巧会获得更佳的视觉体验。
北京天文馆介绍,本次“超级月亮”的最佳观测时间是在月亮升起后不久,大概在日落后的1个小时之内。因为月亮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时,人类的大脑会自然对地平线附近的物体放大感知,加上地面景物作为参照,“超级月亮”会显得比高悬天空时更加巨大壮观,这就是著名的“月亮错觉”。
寇文:我们的眼睛不是那么客观。比如说,当月亮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它附近地面上有建筑物、有树木,在这些东西的衬托下,显得比较大。等到半夜,它升到高空,周围没有参照物可以比较,感觉它就会小一点。
以北京为例,天文科学家计算11月5日的日落时间大约在17时04分前后,16时40分左右月亮就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月落时间则在6日早晨约7时32分。虽然整个夜晚的大部分时间都适合观测,但日落后1小时是“黄金窗口期”。在观测地点的选择上,以视野越开阔为前提,城市制高点、地标高楼平台、郊外山顶、海边都是不错的选择。
欣赏超级月亮,无需携带任何设备,超级月亮的亮度与大小已经足够震撼。当然,如果有双筒望远镜,你就能清晰看到月球表面的大型环形山和月海等一些细节了。如果有一架小型天文望远镜,就可以进一步分辨月面更精细的,如辐射纹、撞击坑边缘的阴影等地貌了。
近地点满月,俗称“超级月亮”
“超级月亮”这一天文现象的科学定义一般指:当月球运行至近地点附近,这一地点通常认为距离小于36万公里,且恰好处于满月状态时,我们看到的月亮就会比平常更大更亮,圆月就是近地点满月,俗称“超级月亮”。
11月5日那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万众瞩目,天文科普专家介绍,要了解“超级月亮”,首先要从月球的运行轨道说起。
寇文:月亮是在一个椭圆轨道上围着地球转,椭圆轨道就有离地球近的时候,也有远的时候。离地球近的时候,距离大概在36万千米左右,远的时候,就要超过40万千米了。周而复始,永远这么运动,这个周期大概是27天半左右,也就是从离地球近转一圈再回到离地球近,大概需要27天半左右。
与此同时,地球也在绕太阳公转,所以从地球上看,月球完成一次完整的“盈亏循环”,即从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则需要约29.5天。
寇文:我们最熟悉的月亮变化是月相变化。月亮每天的样子不一样,有时候是满月,有时候是弦月,有时候是弯月,完成一个月相变化的周期,大概是29天半左右。
这两个周期的微小差异,导致每次满月时月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尤其是与地球的距离都会有所不同。当地球、月球、太阳排成近似直线形成满月,它恰好又位于或非常接近近地点时,我们在地球上观测到的满月就会显得比平时更大、更亮,这就是形成“超级月亮”的基本原理。
据了解,2025年全年共有3次超级月亮出现,分别出现在10月17日和这次的11月5日,最后一次将在12月5日出现。 【编辑:张燕玲】
在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方面,围绕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化、品质化需要,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服务质量;推动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化办理、一窗通办、网上办理、跨省通办,提高服务便利度;大力推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发展,加快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加强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用工指导等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扩大日间照料、失能照护、助餐助行等养老服务有效供给,积极发展互助性养老服务;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人人想人人拍》 中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努力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